叶林岳
摘 要: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实验;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大科学实验的力度,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真正突出科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灵活生动的课堂实验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经过多年的科学教学,我认为实验教学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作为科学老师,相信都有同感。学生的这种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从小热爱科学,才会心甘情愿在今后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学科学、用科学。实验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耳听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让孩子亲自探究其中的奥妙,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实验对他们又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实验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具体的,他们对于远的、抽象的事物是认识不到的,这也就是我们在讲大道理时,学生根本听不进去的原因。知识要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我们既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好铺垫,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杜绝学生思维的惰性,让学生思维保持良好的状态,产生想要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以往对资源的理解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传统资源观点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资源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也认识到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我们的教学是空洞的,这样知识的产生过程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我们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知识和学生两大资源的共同生成。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等,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多了,就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在过程中生成,在过程中掌握。一些概念和能力知识,是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形成,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让知识与具体结合应该是最好的教学。对待实验和探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书本的步骤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时让学生自己去改进实验方案,或者是让学生合作来完成。实验与探究,不仅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思考空间,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与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知识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生成。
实验不仅能对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还能测量有关数据,计算数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和获取新知识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科学能力是实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科学实验教学是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探索开放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教学的主题。教师善于利用实验中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结论的发现过程分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对于学生直接参与、经历体验、获得认识,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科学(自然)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认为,在实验和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而创造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对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设计,学生先学习制氧气的装置(大试管、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明并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仪器的作用及应用条件,使其在学习制氢气时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思路,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依據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反应仪器并设计装置(用大试管盛放反应物,因为有液体,所以试管应竖直,因为产生气体,所以需用导气管,因为要固定装置,所以选用铁架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1.要在实验中随时添加稀硫酸,装置应如何改进?
2.若想使反应随时开始和停止,如何改进装置?
3.不用大试管、长颈漏斗,还可选用其他哪些仪器,如:U形管、广口瓶、锥形瓶,如何设计装置?
4.还可用什么仪器代替启普发生器完成制氢气反应?通过启发探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其创造能力。
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通过科学知识教学适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敏捷性,而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思维品质的契机。
总之,素质教育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科学教学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科学素质是教师的责任,我们应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史定海.实验教学的误区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
[2]何坚强.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3]荆秀玲.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科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