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本文从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较好的论述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影响因素 对策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于合作学习给以高度的重视。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我国对合作学习的开发和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是新生事物。因此,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其内涵了解不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那么,到底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是哪些因素?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本文尝试分析如下: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即教师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不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没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3.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不利于个性发展。
4.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易受干扰。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应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权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我们应当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并切实地运用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