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兴玲
摘要:结合北京西藏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探索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自我效能感;动机;内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138-02
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要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它们都是主观判断,所以就有准确和歪曲之分: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便是正确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或高或低,都是错误的。所以,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试结果,与普通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中学学生自我效能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提升,而北京西藏中学则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与笔者平时的感受不谋而合,年级越高越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原因究竟何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给了笔者很大启示,学习不仅要付出行动,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高一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成绩的差异并不大;到了高二,学生的成绩出现了分化,对语文表示无奈,甚至是抱怨基础差的越来越多;到了高三,学生甚至有了语文考试就是碰运气、听之任之的想法。虽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全体学生的成绩会有提高,但那些刚入学语文成绩就不高的学生,三年后,他们大多还是在低分行列中。如果我们能让这部分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功感,语文的整体成绩才会有较大的提高,否则只能是低水平徘徊。所以,一次期中考试后,笔者让学生做试卷分析,期望通过分析让学生找到自己成败的原因。学生总结得很认真、深刻,但有两个语文成绩一直偏低的学生的总结,让笔者猛然惊醒。他俩说对语文已经尽力了,可就是成绩不见提高,看来自己不是学语文的料,听天由命吧。实际上这是两个敢说真话的学生,笔者能感觉到,很多学生也有这种想法,只是不敢表达而已。班杜拉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就成了笔者尝试的重点。
1.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既不是由客观的能力水平决定的,也不是直接由不良的学习成绩决定的,而可能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语文学习能力差的结果,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訓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欠佳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语文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语文内容难度太大、教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语文学习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每次考试后都让学生进行归因,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当学生把目光转向自身,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这样才会真正产生向上的动力。
2。保持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如果学习任务很难,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任务简单,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才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感。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适中难度的任务,是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的任务。
学生在学语文时,笔者发现他们有共同点:太容易的不屑去做,太难的又不愿去做,只有难度适中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笔者就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讲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和线索,如果按部就班地按课文的顺序讲,学生不容易找到重点,没新意,也不能很好地把华、夏两家联系起来;如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又太难,不仅达不到掌握文章的目的,恐怕学生连学习鲁迅小说的兴趣都会失去。思虑良久,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本文之药系何物所制,从何而来,为何人所用,治何种疾病,药效如何。从形式上看,笔者采用了简单的文言句式,学生觉得有新意,好奇心顿生;而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只要认真读课文又可以找到,笔者再稍加指点,学生就很顺利地把文章的两条线索和主题总结出来了,然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学有收获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认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因人而异设立评价标准。中学生对社会赞许有一种普遍性的需求,希望自己能够被教师、家庭和社会认同和赞许。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成人评价的影响,初中生则越来越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先是把同龄人的评价与成年人的评价等同看待,后来表现得更重视同龄人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所以就会更加在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希望从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中体会到成功和爱。针对这一点,笔者会常常让他们互评随笔和作文,学生那些直白的赞美、含蓄的批评。学生喜欢互评,也期待别人的赞许,为了得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学生会很自觉地写好自己的随笔和作文,当这种期待内化为习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会增强。
与此同时设立自我评价标准,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标准,自己评定自己,只要自己的实际水平有所进步,就算达到了标准。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可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用担心别的学生会影响自己的成绩等级,因而他们会较少地关心学习成绩的名次,而更多地关注是否掌握了下一个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多的学生会开始喜欢语文这门课,并希望能知道得更多些,能进一步探索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出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另外,笔者还对那些目前成绩还不是很好,但很用功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记得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女生,每次作文都写得很认真,但文章着实无文采可言,笔者每次给她的评语也差不多。有一天,笔者忽然觉得能这样坚持的孩子很可爱,就在她的本子上写道:你很可爱!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她对语文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笔者不经意的一次肯定,让她对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行为都充满了信心,正是她自身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才在高考中取得了108分的好成绩。她为此非常感谢我、感谢那句夸她可爱的话。所以,我们要善用自己的身份鼓励学生。
4.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要学习,先要学会如何学习,这就得掌握学习方法。对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进展,当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怎样去记忆、怎样对自己的思维做出反省和分析,就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这样,在学生的不断学习中,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日益具有自教或自学的能力,甚至到一定的阶段,他们会变成独立的学习者。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知识的本领。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语文知识宝库、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内化了一些语文学方法,但当他们面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时,却不能自觉使用这些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迁移的习惯,才是学习方法指导的最终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行为习惯的过程,正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各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后,必然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一系列语文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如一位学生无意识地在看过的书上零星地圈点批划,笔者发现后就表扬他用心读书,并告诉他系统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以后还及时鼓励,不断强化,学生便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伴随着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的。
5.激发和培养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在培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时,我们必然要运用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等言语说服的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我们仅仅靠身份上的优势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有培养和激发自我效能感的亲身经验和教训,那么,就一定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乐于接受,接受后效果良好,可信度必然很高。由此可见,教学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积极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等。
6.教师要坚持,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孩子都是有惰性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点,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要去坚持,这是对学生也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做事三分钟热血,又怎能期待孩子们持之以恒?当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就感,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的自我效能感必然会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