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选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性思考

2014-10-21 20:15杨水根徐宇琼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冲突

杨水根 徐宇琼

摘要:人才培養方案修订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实现,其修订过程伴随着修订理念、修订视野、教学环节选择、修订模式和评估过程等冲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积极谋划递进的职业能力学习平台、精心设计递进式课程与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构筑动态的培养方案修正机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修订评判机制等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上述冲突,提高培养方案修订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冲突;选择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117-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相应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思考集成。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过程的根本总纲,更决定和反映了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战略和质量的实现。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冲突

(一)修订理念冲突

一般来说,培养方案的修订通常意味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现行培养方案无法有效达成相应目标的矛盾,但不可否认地是,每一次培养方案的修订都会意味着教学管理和运行模式的改变,甚至需要较大的改革,如学分制的推进无疑就对传统学年制的教学运行提出了挑战。由此,培养方案修订首先就出现了是基于教学运行的阻力小抑或是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两大基本导向冲突。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度思考,例如: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观的理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身学校当前和今后持续发展问题等。

(二)修订视野冲突

众所周知,不同培养层次的培养方案有着本质区别,其原因在于学生培养规格的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实习内容等差异,但近年来屡屡受到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同层次以及不同层次学生职场的同台竞技,也促使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层次观念的改变,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部分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生培养规格上出现模糊,似乎有本科专科化、本科职业化的倾向,出现了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基于培养上手能力快的学生还是培养具有长久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人才培养本身的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教学环节设置的方向和原则。

(三)教学环节选择冲突

专业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等环节,为使各培养环节的衔接更为合理与科学,各专业纷纷基于相应的原则来分布和调整课程名称、学分、学时、顺序等诸多内容,这也就出现了传统上讲的公共课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与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冲突,还包括一些随时代发展而需要增加和强化的内容如何实现,如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等,其中的根本在于对培养方案修订的宗旨和出发点是如何理解和实现,是基于专业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就业岗位、未来发展潜力考量还是优先于其他因素,由于其直接决定了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度,无疑成为培养方案修订中最为显现的冲突。

(四)修订模式冲突

培养方案的修订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由此,修订模式是基于本学院、本教研室、本专业教师讨论修订为主还是基于先调研、请外审专家、企业参与的开放协同模式进行,无疑成为培养方案修订中的第四大冲突,之所以有这种原因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学校培养过程的自体系与对专业社会需求的尊重之间的理解,前面固然省时、省力,后者则需要更大的付出,必须要说明的是,开放修订培养方案的效果还取决于调研的深度、广度以及对需求的转化吸收程度。

(五)评估过程冲突

由于培养方案的修订本身并没有统一和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如何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何衡量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质量,如何在培养方案使用前来监督和评价其效果等问题是确保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重要一环,培养方案的组织者虽然可以对形式进行审查,但囿于自身专业等局限,通常无法对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做出评判,那么,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并组织答辩、评审、是否可以督促和提升修订质量?基于此,谁来衡量修订过程的进步和科学便成为修订中的另一个冲突,这也带给我们另一个思考,是要质量还是尽快完成工作?甚至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应该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

二、培养方案修订的选择

(一)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立足办学实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行业发展态势等,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应用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核心,就业能力是关键,创业能力是目标”的富有新内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对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和能力的探究,不断提升质量和彰显特色,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积极谋划递进的职业能力学习平台

客观上说,本科人才的培养层次要高于专科和职业技能层次,在强调扎实基础功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1+2+1”三段式(即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1年的岗位课程及技能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一链(能力形成链)、两堂(校内、校外两个课堂)、三对接(培养理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三个“无缝对接”)、N节点(关键育人节点)”的立体思路(简称“1+2+3+N”),力求打破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期待与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两条平行线”现状(类似“1+1=0”),推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最终达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实现成才的梦想。

(三)精心設计递进式课程与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排列组合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与能力形成的效果。一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将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积极组建核心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岗位方向模块等),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构建国家、省级、校级等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大力建设一批优质课程群,形成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能力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基于以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培养为核心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上进行相应改革,将论文、实习、实训、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调研等形式有机组合,实现“三个课堂”有机融合,构筑科学合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努力构筑动态的培养方案修正机制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等原因,客观上很难实现一版培养方案使用多年,基于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经过科学的审订程序,以开放、协同的心态接受各方意见,其中的调研(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同类院校等)、提炼、讨论、审核等环节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构建一个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培养方案的较大幅度调整,即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学分等进行较大改变,这种调整应该经过相当慎重的考虑后再进行;二是培养方案的微调,在不改变总框架的情况下,可适时调整部分课程设置的前后关系、增删少量具体课程等教学安排。

(五)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修订评判机制

有效的总结与评估是下一个进步的基石。培养方案的修订客观上需要多次的反复和研讨,组织相应的评判来衡量修订的效果同样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培养方案在执行前应该经过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审核,这种审核单靠教务处工作人员的审核远远不够,因为关键不是形式意义的考量,更多应该侧重在方案本身的科学性、前瞻性的评判,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分类指导思想,是否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等,剔除争课时、各环节比例失调、关键教学环节设置不够等较大问题。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应该考虑组织不同形式的答辩,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唯,房绍坤,金福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1-45.

[2]冷志明.基于职业潜在素质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5):56-57.

[3]杨水根.“无缝对接”理念下的商科人才培养[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1):74-7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