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张萍
摘要:高校组建英才班,开展英才培养,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尝试。通过英才班的建设,探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思路。英才培养要实施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体现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能力,以学生成才为本,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突出导师制管理,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英才培养;意义;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108-03
在强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文化强国”的今天,高校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人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充实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从英才培养的角度,尝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一、高等学校现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数量和高校招生数量的增长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差距
著名的钱学森之间一直震撼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处在“大众教育”时代,高校的数量和高校招生的数量都在不断地增长,却没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人才的根本问题是:“我国人才总体水平与其他先进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失或者说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之处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由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问题,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与现阶段科技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强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目标、观念等都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课程统一教材,有些教材缺乏新意。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按章节组织教学,学生参与得少,对教师依赖得多,思维的惰性强,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其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之中。2008年,北京大学教务部主持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的评价”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有近40%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不能在大学阶段给予学生狭窄的知识训练,而应赋予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教育。因此,按照我国今后“科技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
二、高等学校英才培养的意义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某种运行方式、构成样式和评价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含课程教学,还指学生的選拔、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等。而其中教育教学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针对我国社会状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其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英才培养正是适应了高校这一人才培养的需求。所谓“英才就是高层次的顶尖级人才,他们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和求实严谨的学风”。在国家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下,英才培养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研究英才教育的问题,而英才培养的需求也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高等学校英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英才培养是学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精英教育的途径。高校英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依据培养目标实行特殊的、灵活的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
(一)高校英才培养要把学生放在国际化、社会化的视域下进行
对英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结构要以社会的需求为背景,以国际化的标准为评价指标。要求我们将培养的人才与世界的高水平的人才相对比,查找不足,发挥优势,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竞争力,符合社会需求,才能最终达到人才强国的目的。
(二)高校人才培养要把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理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急需专门人才,而现在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更为严重的是,那些紧缺专业的能担当重任的英才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加大英才培养的力度,把学校专业教育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加大实习实践的比重,切实培养出会学善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三)高校英才培养要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
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良好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并要求探索和推行创新型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肩负着为实现人才强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最理想的基地,这也是高校开展英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四、高校英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一)在高校设立英才班,对学生实施英才教育
高校应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专业原有层面设立英才班,结合社会需求,以学生成才为本,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能力,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突出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树立精品意识,在英才教育中追求卓越。
(二)在英才培养中实施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与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课程改革要把握专业口径、基础内容、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科问的渗透,允许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认识到人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人文课程在基础课程中的比重。教育体系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培养能力素质的过程,现阶段高校既要培养出某个领域高水平的人才,还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线人才。因此,建立增加实践内容和比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是使英才培养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效途径。在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条件下,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相互促进,理论知识得以检验,专业技能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得以挖掘,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适应力、合作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在英才培养中实施分类指导
大一入学组建英才班开始对学生实施学科专业教育,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指导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大二开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专业学习型、学科研究型和素质教育型。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突出体现因材施教。专业学习型就是对本专业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在所学领域进一步学习,造就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学科研究型就是既对本专业有兴趣,又对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开拓他们跨专业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素质教育型就是针对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虽然他们的特长可能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强,但可以对其进行专门性培养,培养出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也可以在第五学期通过填写《学生发展方向调查表》明确学生后期的努力目标,将学生分为“考研组”、“考公务员组”、“就业组”等三个部分,采取导师单独指导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引导他们开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的同时,为后期发展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英才培养需要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
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英才培养的基石。教师必须具有愿意为英才教育投入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教师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还应愿意与学生沟通。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因材施教,而且他们拥有的较好的学科知识和科研素质,对英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引导非常有利。教师的科研成果还能被带人课堂、带入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他们的科研成果会成为课堂上生动的实例,也更容易做到研究什么就讲授什么,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此外,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每位教师至少每两年就应到企事业基层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把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基本指标,从而保证优质的师资对英才的培养,这样会有利于达到英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英才教育的能力应该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衡量指标。当然,这需要前期的英才教育教师的认定,还应该注重后期英才教育的师资培养。系统的培训对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有关部门应该集中、定期举办英才教育教师培训班,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给教师提供机会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在英才培养实施一个阶段后,适时地召开座谈会,对教师进行考核,挖掘英才培养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为后续提高英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五)英才培养需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英才培养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无论从开展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还是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群体有一个分散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他们提供灵活的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是对他们的尊重,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发掘学生的潜能。创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加广泛地选择,更能切合实际地确定其发展方向,准确定位。这种根据英才学生的兴趣、能力、愿望、个性等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辦学思想。
(六)在英才班中实施导师制
在英才班中完善导师聘用办法,切实落实导师制。为了加强“英才班”的教学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英才班”全面实行导师制。确保每位学生有一名从事一线专业教学工作的、品德高尚、素质高、业务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原则上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导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定期与学生联系、见面,共同讨论和确定培养事宜。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认真履行导师工作职责。学生尊重导师,在不影响校、院、系统一活动和常规的教学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联系导师,接受导师督导,参与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见习、技能培训、学习研究等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
为了确保导师工作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具体拟订培养计划和成长发展规划并督导实施,在工作中应确立“英才班”导师工作职责,指导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突出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德,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确保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督导学生四年大学生活期间的学习,特别是专业知识的体系化、全面化;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从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竞岗就业能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积极指导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导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
英才培养是高校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创新。在英才培养实践中,为了使学校、系和学生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加强薄弱环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基础,运用经常性的召开座谈会、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深入英才班课堂听课等方法,发现英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导师制等管理出现的问题,对英才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通识、专业、综合、创新是英才培养的一个思路,怎样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探索适合英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J].教育研究,2012(11).
[2]陈初升,蒋家平,刘斌.个性化 长周期 三结合一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3]朴钟鹤,吴越.英才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内英才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4).
[4]王世慧.关于英才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
[5]沈超,袁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基于高等教育个性化教育改革思路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6]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7]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
[8]葛建民.中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