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婵
摘要:文章对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就三位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机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三二分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2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点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早在2005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就推行了“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中职学校(三年)和高职院校(二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三二分段”仍处于中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工作阶段。尚未开展“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中职、高职院校,也分别采取了校企联合的方式,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2年,在企业进行技术培训1年,这种“三二分段”和“2+1”的改革模式,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固有差别,造成了中、高职转段中诸多方面的不衔接,加之,高职院校学制缩短,给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管理带来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别实施的“2+1”也造成了专业知识的脱节和技能培训的重复,同样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三二分段”和“2+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三二分段”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着手,统筹建立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利于形成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一、以高职院校为中心建立三位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
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克服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脱节和学校、企业人才供需的矛盾,加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它是在高职院校与多个对口中职学校和多个对口企业单位建立较为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三位一体化的前提。
目前,在“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口合作学校不稳定,未能建立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中职学校只重视毕业生的升学率,对学生转段后的教育缺乏热情。同样,高等职校因为没有相对稳定的对口招生单位,也无法参与学生前三年在中职学校的培养过程。院校之间互不熟悉,也造成了相互联系沟通的不便。合作学校经常更换,甚至一年一换,不利于稳定中职毕业生转段和高职新生来源渠道的建立以及合作机制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三二分段”流于形式。
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地方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各中职、高职、企业的特点,组织中高职、校企联姻,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由高职院校牵头,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加强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工作的管理。高职院校领导任组长或主任,中职、企业领导任副组长或副主任,吸收有关招生、教务、纪检、学生管理等部门和有关院系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统筹、协调、指导、检查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其不同点是两者层次的不同,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也可以说,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
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的专门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职、高职、企业三者的定位,企业需求是主导,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要将培养目标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分阶段实施完成。
目前,有的中、高职院校与企业采取订单培养的办法,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盲目性。这种订单培养的方式,也应适合于中职和高职之间学生转段的需求关系,需要加以试验和推广,以利于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三、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设置三位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中、高职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以此作为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选用的衔接,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内容。要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衔接,强调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院校因为各自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也有较大的差异。中职学校一般存在着轻理论、重操作的倾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根本组建课程体系,往往砍掉那些与高职密切相连的课程内容。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还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教材部都以三年制为基础,有的还是普通高校四年制教材的压缩本,没有脱离学科教材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調理论知识间的逻辑性和严肃性,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中、高职转段后的不适应,课程跟不上,听不懂,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
三位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规范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加大实践技能训练。把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把实际应用中很少涉及的理论课程删除。课程设置做到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技能的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脱节和重复。
四、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整合三体一体化教育教学资源
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要包括:一是师资队伍的整合。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一方面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授课。实施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兼职、岗位互换、师资互聘,有利于改革传統的师资队伍格局,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即指一个教师同时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中,既有熟悉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擅长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二是教学设施的互补。在三位一体中,学校有教室、实验室,企业有工厂、车间等设施,这种优势互补为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足够的平台。三是人才资源的共享。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对象,既是中、高职校的学生,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在生源紧缺,招生、招工双难的情况下,高职为中职拓宽了学生升学的渠道,中职为高职扩大了招生的来源,也为企业输送了所熟悉的高素质的员工。这种人才资源的共享是其他人才培养模式所难以直接实现的。
五、以过程对接为桥梁搭建三位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目前,我国中职转高职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五年一贯制。这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能统筹设计,避免了中高职学习内容的重复;招生初中毕业生,学习基础统一,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大;培养周期短,与三年制高中起点相比,有明显的时间优势。但是,这种五年一贯制不能实行中职阶段的部分淘汰和分流,学生缺乏竞争而容易产生惰性,未能充分发挥中职高职各自的优势;专业选择没有相对的灵活性,一定就是五年,即使一些热门专业五年后的供需情况也可能会有很大变数。二是对口招生模式。这是目前中高职衔接普遍试行的方式。考试选拔注重文化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考查;有些中职学校为吸引家长和初中毕业生,将学生培养直指对口招生的升学率,偏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生源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习基础不同,给学校教学编班和管理带来困难;培养周期长,中、高职共六年,不利于紧缺人才的社会需求。三是“三二分段”模式。这是目前中高职改革推行的一种模式,中职三年,高职二年,缩短了培养周期。有利于发挥中职、高职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中职毕业生既可就业,也可升学,弹性较大,符合中职毕业生各自的愿望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是,如何解决“三二分段”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仍然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要建立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中职学校免试保送制度。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规范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取得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可免除相应技能考核。中职学校也应规范学生免试保送标准。对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学生明确规定保送条件。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学分互认机制,为免试升学创造条件。目前,广东省在实施“三二分段”试点中,采取预科班的形式,加强了中、高职教育过程的衔接。即在中职第四学期结束时进行分段考核,一部分就业的学生到企业实行技能训练,一部分升学的学生参加高职预科教育,使中职毕业生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尽早适应高职教育,避免中高职理论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的脱节和重复,较好地实现了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体化。
六、以素质考核为重点完善三位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
三位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应由中职、高职、企业共同制定,相互认可。要突出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过去,学校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往往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考核的重点也只关注专业知识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化的质量评价标准,要比较多地吸收企业对员工的评价要素,如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等方面。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培养过程和全面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也由原来学校单一评价改变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评价,形成一套重在激励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三位一体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两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七、以校企业合作为特点建立三位一体化学生管理机制
三位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生来去流动的过程,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文化成绩较差,学习自觉性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又可能生性好强好动,自我意识较强,动手能力较强,适合培养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习或在企业实训期间的管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中职、高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
学生在中职阶段以中职学校管理为主,高职院校应参与配合。如组织学生到高职院校参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人生目标,消除中考不利的失落感,树立自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衔接。要组织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交流,建立院校之间学生社团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学生联谊活动。学生在高职阶段以高职院校管理为主,中职学校应参与配合,如中、高职班主任衔接座谈会等。学生在企业技能培训阶段,更需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协作。企业应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高职院校也应安排教师带队指导,学生技训的成绩鉴定应以企业评价为主。
要加强中职、高职学籍管理的衔接,建立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中职到高职、高职到企业的学籍互认机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三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
[2]高俊文,邹心遥,夏晓冬.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4).
[3]陶际恒.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4]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