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银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93-01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应用又非常广泛的学科,多数同学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叫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除了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能挥洒自如,让学生佩服之外,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情境无疑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将学生引向乐学境界。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富于幻想,教学时可把某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寓教于乐,直接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讲述"悟空分桃"的故事:悟空在花果山上摘了一堆桃子,想分给师父、师弟吃。贪吃的八戒看見了非常高兴,口水直流,悄悄对悟空说:"猴哥,给我多分几个吧!"悟空听了转了转眼珠,便说:"可以,可以,俺老孙就要这堆的四分之一,师傅和沙师弟要四分之二,至于老猪吗,就多分一点,分这堆的十二分之三吧。"八戒听完哈哈大笑起来,一个劲儿谢悟空。同学们想一想,八戒真的多分了吗?这样导人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中获得乐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物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在讲桌上摆了一些学习用品和同学们喜欢的小玩具,并在每个物品上贴上价钱,请同学任意挑选,同桌商量要挑哪两样商品,并算一算需要多少钱。老师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又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我将学生认识的物体拼成了一个机器人,然后让他们从机器人身上找出所学的物体,最后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创设竞争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根据这一特点,开展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或者以"捉迷藏"的形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接力赛",胜者奖,输者鼓励。但必须使胜者和输者之间不能有太大的差距,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竞争意识永存,学习兴趣大增。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知识的紧迫感,这是开启思维门扉的钥匙,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着许多知识之谜,通过师生双方活动把谜一个个解开,由于研究问题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希望揭穿知识奥秘的迫切心情必然会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觉地练,在心灵的深处闪烁着求知的火花。
4.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人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持续。
5.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法,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圆的面积"时,为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一拼,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之后,再让学生把圆平均分成32份,再拼。学生会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6.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号、去、÷、号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7.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饥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快又对(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