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
摘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当务之急。本文着重从课程目标与大纲建设、课程内容与资源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策略,以及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框架和可操作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高等院校要全力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相关的指导服务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进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建设,成了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崭新课题。
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薄弱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我国各地高职院校建设初期大多以规模扩张为主,对学生的就业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意识淡薄,观念上存有误区。二是教育途径单一,服务机构很不完善。三是专业教师匮乏。四是缺乏系统的环境支持。此外,很多高职生的就业趋向受其父母影响甚至是父母强加的,明显缺乏职业生涯的家庭启蒙教育。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当淡薄
当前众多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对自身将从事的职业缺乏明确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因此,促其学会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之路,尽早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入职准备,以缩短其职前与职后的差距, 实现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与大纲建设
本课程将要解决的重要领域问题包括:如何客观地分析自我,如何真实地解读现实就业市场,如何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职业生长点,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如何个性化地提高职前竞争力,如何决胜择业市场,如何适应职初的工作等方面。
(二)課程内容与资源开发
课程内容与资源开发是本门课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包括课程内容及安排、课程资源开发。
1、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是课程大纲的细化,按照“全过程、多方位”的原则,在校三年中完成四个模块的生涯规划教学指导:生涯理论模块、整体认知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和求职对策模块。一年级为学生职业启蒙期,完成前两个模块,以认知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这两个模块侧重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有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年级为职业定向期,完成第三个模块,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职业冲刺期,实施第四个模块,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四个模块,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一门集理论、务实、技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2、课程资源开发。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做好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包括:①研发高职生职业倾向测试工具,即开发集能力、兴趣、人格特征等多维于一体的高职生职业倾向测试问卷, 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较实际的参考; ②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④高职生或者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包括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效用分析等,帮助学生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并从中借鉴其成败得失。
3、课程组织与实施策略。课程组织与实施策略重在解决本课程的组织形态和课堂教学实施两大问题,使课程真正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全方位、多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更有利于对所有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和动态跟踪。譬如,可将此网络课程平台分设为课程简介、教学课件、课程资源、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专题讨论、倾心交流、外部链接等模块。
4、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为全面评价课程建设的总体质量状况,在评价方式上,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真正使课程评价服务于课程价值增值的目的,促进教学改进、学习增效、课程完善。具体策略有:①学习反思,即让学生写课后反思和课程反思,从中反映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性反馈以及进一步学习的需求;②教学反思, 即教师及时做好日常教学反思,总结每次课的成功与不足,寻找对策加以完善;③学生评教,即针对授课通俗程度、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能力养成、作业练习、互动讨论等多个维度逐项评议。
三、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和健康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课程特征
由于本课程明显表现出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点。为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和彰显这些特点,以确保课程的独特性和生命力。由于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当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薄弱的现状而提出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应重点关注如何有效提高高职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支持系统
为了使课程实现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成熟,需要高职院校内外、课堂内外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大力配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支持系统。从课程结构角度看,本课程应成为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与专业课程间的关系。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学校领导要重视本课程建设,在政策和制度上为课程的顺利推行保驾护航,配备得力的职业辅导教师;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在专业业务、具体设计工作上给予鼎力指导。
(三)要求职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
由于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各职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既要熟悉生涯规划和管理领域,又能把握学生专业专长的成长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深度和广度,又要熟悉高职生的教育实践;既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既要有较高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又要有较敏锐的问题意识、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作为一门新建设的课程,要求各任课教师能集教学、科研和实践动手能力于一身,真正迎接对建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挑战。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
[2]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姚梅林,邓泽民,王泽荣.职业教育中学习心里规律的应用偏差[J].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