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2014-10-21 20:08吴雅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火柴导语思维

吴雅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37-01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比配不协调的状态:语与文的分裂、读书与审美的断裂等部不对等状况。最终使教、学的双方面都显得极为疲软,教和学至此都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古往今来,先哲留下无数瑰宝,拥有着五千余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更是以礼仪之邦、艺术文学等著称于世,儒家和谐思想等思想先哲们的结晶更是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永以为傲的经典。在当今,如何传承鉴赏这些艺术殿堂中的文化艺术生产力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1.导语——扣人心弦

导语也就是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言。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优秀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中,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所谓导语具有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的方式和内容,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要想做到这些,首先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并且对学生喜欢什么,本班学生性格怎样,他们对本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清楚的了解,针对课文和学生设计好导语。这样既能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又能为讲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讲《七根火柴》时,就在火柴上引导,"火柴,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用到,可以说微不足道,而且有时随便扔。可是你可知道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七根火柴发了多少热,放了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本文就围绕着七根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出了一曲悲壮之歌。"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悲壮的歌在学生心目中造成悬念,他们必然急于知道,火柴之"渺小"在这时如何变得"伟大"。学生带着悬念学习课文,自然思维就集中了。这样的导语,即使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真正起到了扣住学生的心弦的作用。

2.思想——审美性

中学语文教育的很大功能性在与向学生传输理解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对于学生如何掌握并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老师最应该着力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的审美性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当今世界,泡沫化经济化越来越左右着文化交流、生产发展以及教育理想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让学生杜绝在中学语文教育接受中的功利性、急于求成性、为考试而考试的弊端,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和艺术鉴赏能力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核心是教育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对象则是万千莘莘学子,"教过"不等同于"教好"、"教会"甚至无法相提并论。按时上下课或者照本宣科,按规定布置及其批改作业,不能算作高尚师德的标准。在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激情的鞭策和催化下,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不仅关心学生思想和学习的相关情况,更加注重关心学生性格与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这不仅仅是为了一纸试卷,也不是为了各种升学考试,提高各种考试分数。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解力和鉴赏观察力更是当今学生应该加强的重点。

3.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语文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进行《愚公移山》这一个文章的教授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为什么作者先写王屋以及太行这两座山的坐落位置、高度以及广度?对愚公移山决心进行描写主要是通过哪些情节?"等问题,最后,要求提问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针对其难点、重点以及学生认识模糊区域来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

4.终曲——余音绕梁

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其形式可谓异彩纷呈:可以画龙点睛,三言两语,使学生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可以首尾呼应,体现教学思路的严密和教学设计的精妙;可以横向比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收到融会贯通之效……这各种各样的结尾,都要因文因情而定。在《从三到万》的教学结尾中,在分析出《从三到万》的论点的写法之后,我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甲和乙。某天,甲请乙吃大饼,甲对乙说:"吃一张能饱吗?"乙说:"不能。"甲说:"吃两张能饱吗?""不能。":"吃三张能饱吗?"能。"甲说:"好,那我们直接吃第三张!"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这是个笑话,笑后,我说:"大家根据我们上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从这个故事能够总结出什么观点?"这样学生就回想我们上课是怎么分析的,而在这个故事中又怎样应用。这样,起到巩固新知、举一反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火柴导语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