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绍高 李运凤 蒙丽庭 唐松德 吴新群 邓丽荣 黎少坤 唐志华 唐长保 张 翼 曾香平 翟远平 邓孟业 张 红 卢 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61-03
1.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1.1 德育生活化是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抓好教育,就应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德育生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生活化教育和研究势在必行。
1.2 德育生活化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学校德育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美好的生活,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议题。
1.3 德育生活是我校德育课改的需要。作为农村中学,我校一直致力于德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德育实践中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和谐的生活德育理念,但德育的实效性较弱,具体表现有:德育管理上,德育理念单一滞后,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不科学;德育价值观上,脱离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以培养理想人格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忽视其满足生活发展等需要的生活价值;疏远了学生,忽略了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德育内容上,过于理性、空洞,成人化、政治化十分严重,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不能满足主体的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大道理的说教、轻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在德育环境上,教育活动处于封闭的环境。所有这些制约着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致学校德育偏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使得少数未成年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呈现出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对生活无兴趣,对己不严格等。对此,德育生活化呼唤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对中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校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有效性"课题立项时,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参与,扎扎有效地开展"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生活化实践研究",并确立了"立足农村中学,让农村学生们在其特定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基于以上关于课题提出背景的认识,我们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行而有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2.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作为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我们实验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要坚守科学性这个基本原则。严密科学论证确定课题,强化学习和研究政策和德育理论著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始终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2.2 生活化原则: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学生生活特点,让学生走进教育环境、走进现实生活,设计富有教育时代气息的系列活动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转化了道德行动。
2.3 实践性原则。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在德育实践活动发展中提高的。只有把德育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学校德育活动(课堂德育活动、课外德育活动与家庭德育活动、社会德育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和深化学生良好品德。
2.4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生活化模式研究,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在课题实验之初,就格外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定期交流,互为补充。
2.5 人文性原则。中国的节日纪念日,历史积淀久远,文化内涵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节日纪念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团体性,学校、家庭、乡村可以共同参与。
2.6 乡土性原则。充分利用农村特色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更加热爱美好生活,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依据
3.1 学校德育是德育的特征表现得最典型最显著的一种德育形式,并且这种德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室;受教育者是学生,都是经过组织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的,有利于施教传道、受教修养活动的。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性发展,
3.2 本课题的政策法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李岚清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不同年龄段,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方式。
3.3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依据。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3.4 本课题的概念依据。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4.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案例展现
案例研究法。针对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进行案例样本分析,确定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必然的本质性材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施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进行反思,联系有关因素,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按案例框架记叙解决问题全过程,形成案例。可以通过若干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总的程序为:确定对象→了解现状→理出个案发展脉络→初步判断与因果分析→提出个案意见→进行总结分析→撰写报告。如以下案例:
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这更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以帮助学生纠正课堂不良行为,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案例:某校张老师班有一名学生苏某,由于他父母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把苏某扔给七十多岁的奶奶照看,平时缺少道德上的家教,所以他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上课不认真学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经常骂人,说脏话,很少有安安静静一节课的时候。张老师开始对他采取了高压政策,动不动对他大吼大叫,虎目圆睁,可见效甚微,他只能老实一两分钟,之后又原形毕露。有一次,在张老师讲课正进入高潮时,他发出一声怪叫,张老师问谁干的,他低头否认,张老师肺都要气炸了,他却在哪里悠闲自得。下课后张老师当即将他叫到办公室,从个人身心、中学生行为规范、校规校纪方面出发,讲知识、摆道理、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表面上是接受教育,但是从他个人傲慢的表情里面看出很多不满,因为他的家庭情况,只好等给他慢慢改变的机会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毛病又犯了。张老师这次又将他叫来,对他说:"苏××同学,张老师看你是改不了哦,张老师已和政教处沟通过了,咱不如这样,将你父母叫来,让他们把你带回去休整一段时间再说"。他听了,没敢和张老师说话。张老师又故意严肃的问他,家里远不远,老师把你送回去,路好不好走?他这下慌了,请求张老师原谅他。张老师板着脸说:"你的话张老师不信了"。这下他急了,眼睛含着泪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上课再也不做小动作,再也不影响别人了。"看到他特诚恳的样子,张老师心也软了,"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不要让张老师失望,你们组的值日小组长也由你来担当"。他的眼睛瞬间折射出了一股光芒"老师,我能行吗?""行,老师相信你"。看到他神采飞扬走出办公室,张老师心了也涌起一种莫名的喜悦。事后,张老师发现他不再是一幅事不关心的样子了,课堂上张老师也试着把最简单的问题抛给他,当他能够复述出问题的答案时,他那种高兴的样子,那种得到肯定的表情,让张老师久久难以忘怀。是啊,老师的关注是一种爱,一种期待。哪一个学生不愿意上进,哪一个学生不愿被关注,教师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学生。毕竟学生的成长,不仅在知识上,还有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渐渐的,他上课开始看黑板了,手中的小动作也越来越少,脸上也有了快乐的笑容。
当然,这个学生因为长时间没有得到父母的真正关爱,他总是反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张老师还在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他的问题,张老师相信他会慢慢改变的。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张老师深刻的认识到,对学生的处理必须提升到一个高度。首先,就要使学生从心理上深刻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有这样,才能震慑住他们,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得到震撼。其次,在他自责、承诺改正错误时,老师要提出要求,要其承诺以后发生此类错误时怎么办,并健全监督机制。接下来,必须予以关怀、安慰,寻找适当时机给予鼓励,给他一个平等,温暖,改过的机会。
学生在校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自然会犯错,老师们不能怕学生犯错误,怕的是老师们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对于该案例的主要矫正措施总结如下:
(1)细致,耐心地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由于苏某脾气爆燥、叛逆,唯张老师独尊,张老师有时无法直接教育他,只好经常主动接近他,与他谈心,让他感到教师是他信赖的朋友,再随机应变进行因势利导,把老师的爱播进他的心田,让他敬信张老师,愿意听从张老师。
(2)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信心和勇气是进步的动力,它能促使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困难,实现所要追求的目标。对于在学习上受到挫折的人来说就更为重要。苏某思想上有严重的"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张老师没有嫌弃他,而是热情地鼓励他。张老师根据他的爱好点燃他的学习信心和勇气的火种,让他感受到进步的渴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觉改变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苏某在思想上虽然有很大的改变,有较强的上进意识,但他毕竟是学生,况且自由散慢习惯,常常还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这时有必要对他进行自治能力的培养。首先,让他记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他按照准则里面的要求去做。其次,让他做一个记录自己遵规与违规的情况,帮助监督,及时让他反省,自我鼓舞。最后,经常组织全班同学对他进行评价,让他在别人的评价影响下产生自我价值,并自我纠正。
矫正成效: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苏某改掉了上课捣乱、做小动作的毛病,懂得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学习也有了很大的长进,张老师真为他感到高兴。
个案反思:张老师觉得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理应给予严肃的批评和热情的帮助,然而批评不单纯是批,单纯的指责和训斥,更不应讽刺、挖苦,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否则会事与愿违,应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促其改,才能以热忱的态度、诚恳的忠言激其志。由以上案例,教師施德的方式、手段、策略应因人而异,才能达其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5.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实践模式
探索的"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生活化实践研究"构建,主要包括"改善德育教育环境"、"拓展德育活动途径"、"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三个重要部分。
5.1 改善德育教育环境,建设和谐校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氛围在育人进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它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着重要影响
5.1.1 校园的硬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等必须的物质条件。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绿化美化、自然风光及文化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它蕴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即环境育人。
5.1.2 校园的软环境。包括校园的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校园的制度环境是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校园的制度环境是属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校规、校纪、教学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学校成员的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追求。它包括德育评价、道德风气、文化活动、政治信仰、道德观念、科学与民主意识及价值取向等,也是校园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使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优良的个性品格。
5.1.3 优美和谐的特色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走廊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估活动,努力使每一块展板成为展示艺术美的场所。设计新颖的班况牌,主题鲜明的黑板报、色彩鲜艳的艺术园地、庄严醒目的队角、别具一格的风采栏、生趣盎然的活动角等形成美的氛围。走廊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走廊悬挂名人名言,此外,我们挖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优秀学生书画、先进事迹等悬挂在学校走廊墙壁上,以激发学生进取精神。
5.2 拓展德育活动途径,丰富学生德育素质。拓展德育活动途径,有助于打破德育课程的专门化、知识化和灌输化,从而使德育成为各科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共同使命。
5.2.1 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做到德育生活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德育生活化。在探究中发现;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各科教学应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使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时,做到有意,即有自觉的渗透意识;有机,即渗透的过程做到有机结合;有序,即渗透的内容要有序;有度,即渗透的要求要适度;有效,即渗透要注意实效。例如,语文课中优美的诗歌、散文,育人的优秀故事等,音乐课中典雅的音乐、奔放的演唱,美术课中美妙的绘画、精致的造型艺术等,都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
5.2.2 日常生活中养成德育生活化。从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突破口。农村中学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很好,需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训练强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养成教育中,我们开展了"走向文明,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在争当文明学生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串串进步的足迹。
5.2.3 主题实践中丰富和拓展德育生活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生动具体,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精心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到道德生活的意义。如:"走向明天从我做起"主题系列实践活动,"法治校园有你有我有他"主题活动;"情系贫困生,共架爱心桥募捐助活动"等。
5.2.4 家校互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德育生活化合力。我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者之间教育优势,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德育合力。多年来,学校持续不断地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设有"家校联系簿"、"意见箱"、"举报电话"等,如此既沟通了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网络联系,又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中。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和谐一致,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及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与家长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并布置给学生一个特殊的作业比如;给妈妈洗脚。
5.2.5 生活实践活动感受和提升德育。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传统性活动:如爱绿护绿活动、关爱他人献爱心活动、进乡村活动,我为家乡添光彩活动;感恩教育活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保护国家财产献计策活动等等。
5.3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我们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德育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评价注重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评价内容全面、清晰,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学生提高道德、教师师德做表率、学校管理抓落实、社会参与监督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发挥激励促进作用。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
6.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功效
自开展《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来,我校的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6.1 健全德育制度,使德育管理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精致的管理制度,会对德育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基础性的影响。
6.1.1 细化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法等详细地列入计划之中,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认真设计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班会课等具体内容的安排。
6.1.2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学校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班级工作月考核细则(由模糊评价到量化评价)及学期考核制度。在学生方面,学校以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控制如"乱抛杂物、随地吐痰、仪容仪表、言行失范、不戴校章"等细节性的不良言行,提升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意志力、注意力"水平。
6.1.3 强化德育工作考核。我校每天由德育处安排了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值日,对全校的班级实行随机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反馈。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后进的有压力。
6.2 降低德育重心,使德育要求精细化。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降低德育重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好的个人修养才是当务之急。把距离学生最近的事做好,是我们工作的策略。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各项守则,让每一个学生完全熟悉学校管理制度,自觉适应学校管理要求。我们细化了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和课前五分钟安全警示教育进行讨论学习,交流发言,让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熟记于心,从一言一行的小事中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学生明确在学校应该干什么,怎样干才最好。让学生们从"上好一节课,做好一节操,扫好一次地"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认识到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做才是有修养的表现。
6.3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自主管理精细化。"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德育的主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激发学生自主精神,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3.1 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升华,实现自我超越。
6.3.2 在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满足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塑造良好的自我人格形象。
6.3.3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管理,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主体,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
6.4 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活动精细化。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学生课外活动,做到主题活动系列化、社会实践经常化、活動形式多样化。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了学校主流文化,让学生的行为在活动中得到规范,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提高,让学生的意识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闪耀光芒。
7.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反思与下阶段设想
在围绕课题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应是中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精细化管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也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
因此,我们认为,德育管理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管理的精细化来体现出来的。一心渴望奇迹,追求奇迹,奇迹却无影无踪;甘于平淡,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奇迹却不期而至。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精细化管理的主线,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方向主要达到以几方面:(1)逐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和德育队伍建设。(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使学生成长为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既能顺应时代发展,又能有丰富精神世界。(3)通过研究,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学校德育管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这方面拟聘请专家多多给予指导。(4)继续深化、完善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汇总、整理工作。
8.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课题研究对策与建议
8.1 更新德育观念,提高德育认识。明确学生智育不合格走向社会可能是"次品",学生体育不合格走向社会可能是"废品",而学生德育不合格,道德品质差,走向社会就可能是"危险品",危害人民,危害社会。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2 建设德育队伍,提高师德修养。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时俱进,树立五种意识: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做学生德育的引领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者。
8.3 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变严厉为和蔼,变对立为合作,变说教为对话,变训斥为帮助,变粗暴为细致,变枯燥为生动,不断增强德育实效。
8.4 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德育特色。进一步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抓好三结合教育,营造一个大德育环境。让大家一起来关心教育,关爱学生,关注未来。
8.5 加强德育研究,探索德育规律。把德育工作提升到一门科学,按科学规律开展德育工作。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 《素质教育研究》 知识出版社
主持人:陶绍高
第二主持人:李运凤
第三主持人:蒙丽庭
学术秘书:唐松德
课题组成员:陶绍高、李运凤、蒙丽庭、唐松德、吴新群、邓丽荣、黎少坤、唐志华、唐长保、张翼、曾香平、翟远平、邓孟业、张红、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