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李光贞
村上春树(1949年-)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9年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登上文坛,30多年的创作中,先后完成了《寻羊冒险记》(1982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年)《挪威的森林》(1987年)、《奇鸟行状录》(1994年-1995年)、《斯普特尼克恋人》(1999年)、《海边的卡夫卡》(2002年)、《1Q84》(2009)、《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2013年)等主要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被美国、英国、德国、中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就像日本评论家沼野充义指出的那样:“现在,与其说村上春树是日本作家,不如称其为世界作家更为妥当。”[1]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也是迄今最为畅销的一部作品,自1978年出版以来发行突破1000万册(2009年统计),确立了村上春树畅销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不无羡慕地幽默道:“他一个人卖的书比我们日本所有的作家卖的还要多。”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以来,在中国大陆至今畅销不衰。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中,把《挪威的森林》列为了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这部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娴静典雅而又忧郁的直子、自闭的木月、孤独迷惘的渡边、桀骜不驯的永泽、高贵令人怜爱的初美、外表坚强内心孤独脆弱的绿子等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印象深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寻到自己的身影,产生心灵的共鸣。
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研究
邹洁、王顺辉(2013)《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一场博弈——对〈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本能理论生与死的二元对立即“生本能”与“死本能”分析直子、木月、绿子的性格及直子、木月选择自杀的原因。段继红(2012)《〈挪威的森林〉主人公心理状态之剖析》中从心理活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精神问题四个方面对主人公木月、直子、渡边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秦瑞、杨青芝(2010)《解读〈挪威的森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运用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超我)分析三个女性形象。田丰(2007)《〈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世界》是比较突出的一篇论文,突破了以往研究个案时静态、单一的情况,将《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形象与《且听风吟》等其他作品中若隐若现的女主人公相联系,突出了村上春树为什么会在《挪威的森林》中正面描写直子之死的深层文本构造。李铁坤(200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运用精神分析法和原型批评理论对直子、绿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2 主题研究
陈英芳(2012)《〈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问题—基于生死链的考察》通过作者精心经营的木月-渡边-直子、直子-渡边-绿子、永泽-渡边-初美、直子-渡边-玲子这几条生死链来探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张能泉(2011)《在生死之間挣扎-论〈挪威的森林〉的生存意识》。吕春月(2010)《〈挪威的森林〉的复调性》借用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哈伊尔·巴赫金的复调性理论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从他者、社会指向性及读者三方面分析作品的复调性,探究作品是如何与他者、社会及读者对话,并达到疗愈读者作用的。赵佳舒(2008)《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挪威的森林〉的主题》、(2007)《村上春树的精神世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挪威的森林〉》引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小说“生与死“这一二元对立主题、作者心理、象征手法以及性爱描写等做出了多维度的探索。
3 创作手法
冯明舒(2013)《〈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景描写、人物刻画、修辞运用、拟声拟态词的使用、动物的使用揭示了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征。赵倩倩(2012)《〈挪威的森林〉的语言意境魅力》从新奇的修辞、幽默风趣的行文、简练生动的对话、哲理意味的话语四个方面阐述了作品的语言魅力。吕秋薇(2011)《浅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从人性的描写、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和作品深度等方面分析《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代小艳《论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中的“自闭意识”及“自我救赎”》通过对文本细致的解读和深究来分析作品《挪威森里》的主人公以及青年一代人内心的痛苦进而达到自我疗救和救赎的意图。顺便还对作者的追寻主题进行了探讨。吴雨平(2009)《文字载体与审美内涵的和谐统一——〈挪威的森林〉的叙事策略》从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了小说中对象征、隐喻的运用,小说的语言特色以及叙事策略等。
4 译本研究
孙守乾(2012)《关于<挪威的森林>林少华一本中的归化现象—论四字结构问题》对四字结构进行归纳和分析,尝试通过这一基础性工作来窥探林少华归化的翻译观,以期修正这一译本中部分有待商榷的翻译。张秀阁(2012)《关于〈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翻译学角度对林少华译本和赖明珠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求翻译的本来面目和可译程度,对译本进行客观的考察,尝试重新审视两个译本。
5 比较视域下的研究
村上春树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本人也多次提到比较喜欢菲茨杰拉德、塞林格、雷蒙德·卡福等美国作家。《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最喜欢看菲茨杰拉德的书:“每次翻上几页,都不觉得失望。”所以学术界倾向于将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与这些作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王博(2012)《〈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对比解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其成因。首先,从两位作家的写作理论部分、文化背景和心理分析角度阐述两部作品异同。其次,从主题、人物两个方面分析了两部小说的相似之处。再次,从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上分析了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刘宇(2009)《从〈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茨比〉中看菲茨杰拉德对村上春树的影响》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故事叙述者的运用、象征意象的运用、音乐的融入三方面可以发现村上春树深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
6 其他
汲航宇(2013)《从〈挪威的森林〉电影改编谈忠实原著》从主体思想、场景与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四个方面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今后文学作品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王静(2011)《〈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从历时研究、主题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把握中国大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的全貌,归纳出在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的接受受到社会文化、译者及学者对作品的阐释、出版社的传播策略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由此在中国产生了对作品的误读以及在接受作品时的本土化现象。卢静娜(2008)《挪威森林中的阳光——双性同体的新女性:〈 挪威的森林〉中绿子形象分析》区别以往的多是把绿子与直子相对照,从灵与肉的方面分析,把绿子降格为代表“肉”欲一派,而是从“双性同体”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绿子这一形象,以揭示女权主义对日本传统性别二元对立论的解构思想,以及绿子这一人物在日本文学中众多女性形象中的独特地位。
由于笔者能力有,《挪威的森林》国外研究论文仅以母语国日本的研究论文为代表进行收集整理,难免挂一漏万。日本《挪威的森林》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主要从“恋爱小说”、“疗愈小说”、“成长小说”以及生和死等方面进行论述。代表性评论有竹田青嗣は「100 パーセントの恋愛小説」と言われ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がむしろ恋愛を不可能にした小説だと論じた。遠藤伸治は『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登場人物はみな?たとえ不完全な、ズレたものであっても、懸命に相手に向かって文章を書き、話し、歌を唄い、電話をかけ、性交し、さまざまな方法で自分たちの思いを語り、相手の物語を聞くことによって、自分を癒そうとしている。」と分析した。
(2)创作手法研究主要从语言特色、作品结构、文本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代表性的评论有宮崎祐子が書いた『「言葉」から読む?骔ノルウェイの森?骎』(福岡大学日本語日本文学 2001 年)は作品における言葉の特徴、英語との関係などを論じた。高島加奈子の『 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論——その作品構造』(米沢国語国文 2000 年 06 号)はストーリーの複雑さ、時間の転換などの点から『ノルウェイの森』を分析した。三宅ちぐさが著した『 短編小説と長編小説の文体的特性——「螢」と「ノルウェイの森」の場合 』(就實語文 2004 年 12 号)は文体論から『ノルウェイの森』の文體の特徴の探究した。
(3)译本研究 《挪威的森林》不仅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圈国家受到欢迎,而且被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翻译成外文。随着作品被译介到国外,出现了研究作品传播过程、译本及对他国影响等方面的评论文献。代表性的评论有藤濤文子の『日独翻訳にみる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行為——「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独語訳分析 』(ドイツ文学論集 2005 年)は『ノルウェイの森』のドイツ語訳本を研究し、異文化の視点からドイツでの伝播状況を論じた岡本太郎の『村上春樹とイタリア——トウキョウ·ブルースと化したノルウェイの森 』(國文學:解釈と教材の研究 1995年 03 号)はイタリアでの翻訳と反響について論じた。
(4)其他 随着《挪威的森林》的读者群的增加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的角度也趋多元化,从女性主义、伦理学、音乐学等视角进行研究。代表性评论有山川健一の『彼女はそこに立っていた──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話題の本を読む)』(文學界 1987 年 11 号)や徳永直彰の『緑に向かって——「ノルウェイの森」の女たち』(埼玉大学紀要·教養学部 2008 年) 、太田鈴子の『女性を「モノ」化するヘテロセクシズムの物語——村上春樹「ノルウエイの森」』(女性文化研究所紀要1999 年 07 期)などの論説は、『ノルウェイの森』に登場した女性に注目し、女性の新覚悟、新状態を探求した。
以上通过对国内和日本《挪威的森林》研究文献评论进行横向和纵向梳理,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研究方法上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主题研究主要围绕“恋爱小说”、“成长小说”、“疗愈小说”及生死关系、自我赎救等方面展开。创作手法研究主要从语言、作品结构、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译本研究国内主要将视角集中在译本归化和异化及不同译本之间比较研究,日本学者主要研究作品被译介后对译介国产生的影响。国内对于人物形象研究学者多是关注主人公“我”、直子、绿子、永泽四个角色,对其人物或没有论述或寥寥几笔带过。其他方面的研究,如从女性主义、作品畅销现象、作品电影改编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也折射出文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日]沼野充義.ルポルタージュ ロシアの村上春樹——「モノノアワレ」から世界文学へ[J].文学界,2006(5):108.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