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验与理性愉悦

2014-10-21 20:12杜俊夫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交流问题

摘 要:激活学生理性愉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重视学科价值引领作用。在整合教材中寻找体现学科价值的切入点,准确定位,合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和认知体系。二是积极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热情,尊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个性解读。三是在展示交流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搭建平台,寻找路径。四是拓展创新,破解陈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固化思维。

关键词:问题;探究;交流;创新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理性愉悦是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理性愉悦是学生理性思维活动中产生的快乐与满足,它发自内心深处,所以深刻浓烈、恒久绵长。通过亲历与体验而获得理性愉悦是新课程的应有之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支撑。

探究活动中的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产生理性愉悦。如何优化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升探究质量,激活理性愉悦是组织探究学习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发现问题——重在价值引领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要依据课标,明确单元主题目标,整合教材。在整合教材中寻找体现学科价值的切入点,准确定位,合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和认知体系。

在《英国君主立宪的建立》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设计了“英国社会如何由臣民社会转化为公民社会?”从一个侧面深入展开,分析讨论,完成了对本课的解析。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节中设计了“法德社会转型后权力的重心是如何分布的?”和“德国体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但是这个体制有民主的因子,它体现在哪些方面?”也是从本课最有价值的地方展开讨论的。不能舍舟就不能登岸,这样着眼于学科价值的问题设计,表面上看完全改变了教材结构,但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课程精神。

新课程历史教材编排取舍的基本依据是关注现实,关注恒久价值。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用历史照亮现实,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把历史经验转化成生活智慧。以学科价值引领的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思想的力量,领略理性之光,感悟理性之美。

二、自主探究——尊重个性解读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受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占有资源和学校课时安排紧、学习任务重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自主探究的成果难免有低端化、碎片化,甚至出现错误。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点滴体会弥足珍贵。我们要积极培养他们在探究学习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热情,当他们去想、去做、去说的时候,总是会给我们带来

惊喜。

在上《宋明理学》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朱熹、王阳明个人生平与成就在课堂展示。其中有位同学说时间紧,准备不足,他上台朗诵了朱熹的两首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总结说宋诗受理学影响充满理趣。这两首诗表现了读书有悟时意解心开、心意流动、精神畅明的境界,也体现了读书与观察以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正好是解释本课重要概念“格物致知”的好素材。宋诗充满理趣的结论也是评价宋明理学的重要结论。

当今社会海量信息挤压着每个人,学生也不例外。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不缺探究的意识,也不缺个性的表达。只要引导得法,合理评价,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能展现精彩,理性愉悦会油然而生。

三、展示交流——激发智慧碰撞

探究活动对象往往选择高价值目标或开放性的问题,高质量的谈话和交流贯穿始终。学生展示交流从本质上说是思维对接与智慧碰撞。在提取信息、联想迁移、比较分析、归纳推断等历史思维活动中,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人的思想像一条河,涓涓溪流汇成大江大河,平台与路径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搭建平台,寻找路径。

在引导学生评价“洋务运动”时,学生争论激烈。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洋务运动就不会有清政府在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变革,应该肯定;一部分学生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在经济上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但只学习科技而未改变制度,甲午战争宣告破产,应该否定。争论相持不下,学生让我作出评价。其实两种对立观点路径不同,前者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事物,后者用革命史观评价历史事物。我点评后,说明我倾向于前者的意见,并说明了理由。

展示交流是探究活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学生往往有想法没交流,有交流没交锋。老师要及时跟进,合理评价,引导思维方向,提高交流质量。展示交流也是探究活动最精彩的环节,这个时刻,激情与睿智流光溢彩,理性与智慧谱写华章。

四、拓展创新——突破固化思维

创新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目标,但是教学实践中留下来的学科思想、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严重制约着实践创新。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我们曾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多角度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主客观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两分法、分阶段分析法等。但新课程实施以来,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我们往往一筹莫展。我们的出路就是必须破解陈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固化思维。

在讨论美国《1787宪法》后,学生会形成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互相制约与平衡的基本认识。但是仔细深究,美国政权情况里面还有文章。为了加深学生对《1787宪法》的理解,我出示了两则材料:一则是二战后美国总统权利扩大威胁三权分立的材料,另一则是二战后美国总统权利扩大并未威胁三权分立的材料,让学生讨论美国总统权利扩大是否威胁三权分立。这种开放性问题并不要求结论唯一,就看誰能联系更多实例,谁对三权分立本质认识更加深刻。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我们难以用陈旧的观点与过时的方法解释问题,寻找答案。新课程为我们突破固化思维提供了新的学科理论、新的课程资源、新的研究方法。当我们真正拥有了新的观点、方法、视角后,我们的思维就会生出翅膀,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04(2).

作者简介:杜俊夫,男,出生年月:1965.10,就职于甘肃省泾川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

猜你喜欢
创新交流问题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