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雪
【摘要】《翻身的日子》原曲是朱践耳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电影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所写的插曲,乐曲表现了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后欢天喜地的情绪。1964年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改编为一首鋼琴独奏,这首钢琴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所以很受广大听众欢迎,是音乐会上可以经常听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钢琴曲之一。
【关键词】《翻身的日子》;音乐元素;民族管弦乐合奏;钢琴作品赏析
一、音乐元素来源
《翻身的日子》原曲是由著名作曲家朱践耳1952年为电影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创的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它描述了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后扬眉吐气的喜庆面貌。1964年,经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将其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后,深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开来。
这首作品汲取了陕北秧歌、山东吕剧、河北吹歌的音调和表现手法。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欢庆的音乐,其中陕北秧歌最具有代表性。秧歌的领头人称为“伞头”,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百人组成秧歌队,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扭、摆、走、跳、转”等等欢舞的动作,动作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吕剧是山东的一个地方剧,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间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形成山东吕剧的统一叫法。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省,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汉族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河北吹歌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音乐高亢明亮、优美动听、喜庆热烈,非常适合在重大节日和庆典等时机表演,在汉族民间极具群众基础。
朱践耳创作的《翻身的日子》是D徵调,2/4拍。该曲结构短小,是加入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引子部分是民族管弦乐齐奏,气氛热闹欢腾,主题由板胡领奏,音乐诙谐生动,带有灵活的舞蹈节奏特点,充分体现出陕北秧歌的民族特色。第二主题由管子领奏,采用山东吕剧的音调,加上管子善于模拟人声的特点,好似一位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欢乐哼起小调的感觉。乐曲的第三主题借鉴了河北吹歌的演奏手法,乐队分为两组,旋律对答呼应,乐句采用篇幅逐渐缩短并不断重复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尽情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乐曲的尾声是引子的变化再现,气氛更加热烈,气势更加雄壮,使得全曲在火热的气氛下结束。
二、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分析
储望华改编的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依旧是按照原来的调性、拍子和曲式结构,由引子、A段、B段、c段和尾声组成。乐曲的A段是1-70小节,开始的引子部分(1-15小节)用右手的双音和左手的八度来表现激动人心的热烈的音乐气氛,用钢琴的声音模仿民族管弦乐合奏,既有陕北秧歌的民族风味,又带有西方乐器钢琴的独特音效,音乐流畅而鲜明,充分体现出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见谱例1)。
主题呈示部分(15-32小节),右手用小二度和倚音来模仿板胡的滑音,给人一种得意而悠闲的感受,左手的跳音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快活感受,左右手配合起来音响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描绘了翻身大家幸福甜美的心情(见谱例2)。
乐曲的B段是71-88小节,演奏采用右手在低音区和高音区相互交换的形式。右手转向低音区时,像一位老者对现今的生活感叹,转向高音区时,像是周围人们对老者的赞同回应。左手是持续的和弦跳音,显示出不远处人民打鼓和跳舞的场景。B段音乐旋律描绘的场面生动有趣,加上山东吕剧的音调增加了喜庆的意味,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见谱例3)。乐曲的c段是89-100小节,使用了八度旋律加上下行琶音作为烘托,分别由双手交替弹奏,其中用两个小节右手弹八度旋律配以左手两个小节上行琶音后,又转为两个小节的左手旋律配以两个小节的右手下行琶音的烘托,上上下下,把音乐气氛渲染得红火热烈,将音乐推向了全曲的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见谱例4)。
乐曲的尾声是101-126小节,是引子部分的扩展再现。开始使用跳音的方式演奏八度以及和弦,随后左手八度逐渐往低声部进行,音量越来越强,描写出人民越来越激动的心情。最后一串连贯的双手交换演奏的八度上行加上自上而下的刮奏,使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见谱例5)。
三、结语
听这首乐曲时,似乎能够亲身体会到在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翻了身的农民分到土地后欢快激动的心情。使人感受到在沸腾的土地运动中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喜庆场面,同时也会让人联想到勤劳的人们在耕种良田、打麦运粮等欣欣向荣的农村生活。这部作品较为短小,但每一部分都是精华,储望华先生将钢琴的音响、音色以及各种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乐表情处理与中国民族风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同时也发挥了钢琴的丰富演奏技巧,让听众振奋一新,心情欢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