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波 葛庆
摘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人才需求联动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解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设置盲从、与产业对接不紧密、专业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区域产业升级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原则、策略及路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原则,建立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构建专业集群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专业内涵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动的岗位需求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关键词:产业升级;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13-0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1]。专业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纽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及时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七大产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的原则、思路、对策与实施路径。
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需求的联动关系
产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石,专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从事某种产业活动必须具有该产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一方面,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尤其是地方产业园的建立,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产生大量的新型岗位和人才需求,也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不同的要求标准。同时,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即专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与职业性决定了专业设置必须面向产业,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专业设置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学生培养过程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服务属性,专业设置一旦离开产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区域产业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即产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石。产业发展带动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及时跟随产业联动,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专业成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点。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取得瞩目的成绩,规模上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建设和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但是,专业设置与调整上还是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盲从,过分追求热门和专业教学成本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招生政策上,以家长(考生)需求为中心、忽视产业需求,专业设置时刻以所谓的“热门”专业为中心、以生源饱满为核心开办专业,“热门”专业考生一哄而上,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部分职业院校喜欢开办教学硬件条件低,教学成本低、容易招生的专业,导致专业重复建设,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就业难等现象,不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切合度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是第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即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设置短缺严重,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严重过剩,这也是职业教育不被社会认可、满足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原因。[3]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前瞻性、先导性不足。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发展传统能源之外的新型能源产业,比如太阳能产业,省内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一到两所,每年毕业生人数不到300人,无法满足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3.专业内涵建设不明,专业定位不清
部分高职院校开办相同名称的专业,但是受到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因素影响,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相差较远,甚至有些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开设不是根据专业岗位人才标准要求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而是根据教师能教什么而开设课程,最后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差距甚远,专业口径与企业岗位不相符,出现数量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质量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专业招生与就业区域不符、未能为区域服务、专业设置评估与调整机制欠缺、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短期行为明显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的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以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服务区域经济、以市场需求的原则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地方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开设专业。没有就业市场而开设的专业只会让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调研需求市场的基础上,结合人才结构的變化趋势及时开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构建专业集群原则
集群性原则就是通过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群,实现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4]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该结合区域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根据职业院校的服务产业,以优势专业为核心专业,按照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建立“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实施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度超前设置专业原则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同步发展,并略有超前。[5]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专业设置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部分先导专业,具备人才培养的超前性,通过人才的战略储备,助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甚至引领产业的发展。
4.结构与规模协调、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原则
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决定的市场需求情况设置专业,避免过分追究办学规模,忽视自身办学条件,追究热门专业和成本低、教学硬件条件低的专业。应当以市场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主体专业,以地方产业发展趋势设置先导专业或者是战略性专业,储备教学资源和培养教师队伍,对接大型企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设特色专业,提升办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1.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对接地方产业,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思想,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由政府参与、行业主导,学院主办的职业教育集团、学院董事会等机构与团体,及时收集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动态信息,为专业设置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收集国家与地区关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关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调研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专业、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的职业岗位、职业群和技术领域来设置专业,立足地方、紧贴区域经济,面向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經济的需要[3];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家长)的需求设置专业,学生或者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受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把就业率放在第一位,适度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避开对专业追求的盲目性与功利性,开办就业率高、适应地方产业、能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专业,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2.建立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政府或院校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信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预警信号[6],及时发现问题,促进专业健康发展。专业的评估及预警系统,是对一个正在开设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设置一级指标和多个二级指标的方式对专业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价,对专业的发展提出预警和提出建议,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是结合学院办学定位所服务的产业或者行业,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置基础指标、特色指标和关键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已开设专业,以改造、撤销等方式对专业进行调整;根据办学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深入产业进行调研,充分分析产业岗位需求、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开办和新增企业紧缺人才的专业。在专业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设置主体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特色专业对接先导产业。通过动态调整与优化,实施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动态调整专业,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
3.深度融入产业链,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专业群整体提升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作为一种专业集合,专业群包括一个核心专业和一批相关专业。[7]专业群以一个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产业链或者核心产业及附属产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开设相应专业。按照专业基础相同或者相关、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相近或相似、工作岗位相关或重叠的原则,采取长线与短线专业结合、主干与辐射专业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补的策略构建专业群。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发电技术专业群为例,通过分析光伏产业链从上游硅片、制造设备、中游光伏组件加工、下游光伏电站建设等不同的岗位群,可以开设光伏材料、光伏设备、光伏发电、光伏建筑、光热技术等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在于:专业群的建设能够增强专业的关联与交叉,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重点专业的建设为核心,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建立“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专业群内共享师资、课程、实训及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4.做实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也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稳步发展的秘诀。[8]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资源优势,应地制宜,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度融入产业,加强职业能力分析,通过重点投入和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提升对产业的服务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定位不清、特色不明、与区域产业对接不紧密,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整体规划、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与评估机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撤销,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新专业;依托地方产业优势与学院特点,深度融入产业链,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促进教育资源集约化运行;以特色专业建设抓手,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对接区域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调整与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8,
(11).
[2]马云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4,(3).
[4]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5]罗映霞.地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
[6]杨燕,李海宗.高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9).
[7]殷新红.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结构的思考 [J].职教论坛,2013,(33).
[8]梁俊.高职专业设置建设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