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森林美食

2014-10-21 20:09刘小虎
森林与人类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苦槠薜荔米果

刘小虎

在江西的乡村,喜庆时节或闲暇之余,聪明的村民会到村旁山野的风景林中,采摘来自森林的食材,沿袭老祖宗们传下来的做法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或晒或煎或蒸或腌或发酵,做成各种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森林美食。

苦槠豆腐

苦槠豆腐是景德镇市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菜肴之一。浮梁县瑶里镇五华村,自古就有做苦槠豆腐的传统。

五华村四面环山,山林面积1133公顷,这个村庄的后龙山上最古老、最多的树种就是先人种下的苦槠树。听村民讲,以前闹饥荒时,这里的人就摘苦槠果或捡苦槠子做豆腐来充饥。如今,村民们将这些富含淀粉的苦槠树坚果,经过浸水脱涩后做成豆腐,苦槠豆腐成为当地的特产菜品和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到了10月,过了霜降,村民们三五成群,到后龙山的苦槠树林里拾取掉落地上的苦槠果。他们把果子置于阳光下暴晒,待果子外壳裂开后,再用板凳翻压,脚踩着板凳来回移动,剥去苦槠果的外壳。雪白果肉一旦露出,就要立刻放入清水保存,否则会很快氧化变黑。

要做豆腐时,把果肉从清水里捞出,放进布袋里,然后将布袋放进水池中,不停地用清水冲洗布袋,苦槠粉就一点一点地洗出来。这样的苦槠粉就能直接做豆腐了,大约4公斤苦槠果能洗出1公斤的苦槠粉。为把豆腐做得更有卖相,村民们还会把苦槠粉分成精粉和粗粉:将洗出的粉放进木桶里,加入清水后用木棍不停地搅拌1~2个小时,精粉和粗粉便会乖乖分离,而且泾渭分明,精粉沉在底下就用来做苦槠豆腐,粗粉浮于上面则用来制作粉皮和粉丝。

苦槠豆腐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和普通豆腐做法不同,苦槠豆腐并不用石膏,而是直接把苦槠粉放进方形木框内,等待自然凝结后再用线切开,散发着天然香气且美味可口的苦槠豆腐就制成了。

苦槠豆腐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维生素、卵磷脂、氨基酸和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有清热解毒、养颜健身、延缓衰老等功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纯天然森林绿色食品。其烹饪方法也多样,可炒、煮、炖等,是五华村娶亲嫁女酒席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南酸枣糕

对于生长在乡村的客家孩子来说,后龙山上那主干通直、枝叶繁茂的南酸枣树绝对是至爱。抬头企盼的眼神,酸酸甜甜的果实味道,总是伴随着童年记忆一起成长。

南酸枣属漆树科速生树种,是江西乡村风景林中的常见树种,因其口感酸甜,果型似枣,只生长于南方,故称之为“南酸枣”。又因果核顶部有5个小眼,寓意“五福临门”,因此,喜欢讨吉利的客家人对南酸枣也情有独钟。在赣州市崇义县,现在还保存有1000公顷天然南酸枣林,是中国的“南酸枣之乡”。

秋天来了,南酸枣约定好了似得都成熟了,金灿灿地密密地挂在枝上,把村民的心惹起漣漪。霜降过后,树上果实纷纷落地,捡拾回家制作南酸枣糕的时节来临。

南酸枣果实营养丰富,含糖量多,富含钙、蛋白质、脂肪铁、磷、钙及维生素等。客家人用传统而又古朴的手工加工技术制作南酸枣糕,充分保留了南酸枣的野生风味和原始清香,入口酸中带甜,纯滑柔韧,可谓“酸酸甜甜好味道”,是赣南客家流传400多年的小吃。

南酸枣糕的工艺也不复杂。选出成熟而均匀的南酸枣,用清水洗掉表面的泥沙,把水烧开后,倒入南酸枣,用锅铲反复搅拌,20分钟后,手捏枣身发软并能触到枣核时即可马上捞起。剥除果皮和枣核,用双手反复搅拌,雪白的果肉变成果浆,加入白糖,用团箕压成均匀厚度,放入柴火灶中烘。然后将烘过的南酸枣曝晒,每天翻动几次。待晒干后,切成块,再包上糯米纸,风味独特、野趣盎然的南酸枣糕就新鲜出炉了。

天师板栗

板栗树,是山毛榉落叶乔木植物,在江西分布很广,村民们一般都会在后龙山上栽种。其中栽培历史悠久、名气较大的当数鹰潭市龙虎山地区的板栗树。

龙虎山村民们栽种板栗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东汉开年,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炼丹时,因不喜荤腥,便栽下许多板栗树,以栗代饭苦修道术,终成道教创始人,被尊为第一代天师。张天师活到123岁高龄,据传与长期食用板栗有一定关系。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在龙虎山栽满板栗树,并取名“天师板栗”以示纪念。从宋代始,天师板栗就是朝廷贡品。如今,在龙虎山石鼓峰南面还有一片面积约40余公顷的天师板栗林,平均树高10余米。每年这里还会举办“天师板栗节”。

“七月梨枣八月山楂,九月板栗笑哈哈”。农历九月,龙虎山地区满山遍野的板栗又到了丰收季节。采摘板栗可是个技术活。板栗树树龄长,树身高大,果实皮硬带刺,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刺伤。身手敏捷的村民却悠然地背着竹篓,爬上大树,用竹竿敲打,一颗颗板栗就扑簌簌往下掉。剥掉带刺的外壳,油光可鉴的板栗出来了。

素有“千果之王”美誉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肉嫩色鲜、淀粉丰富,既可食用又可入药。

在食用上,天师板栗不论生、炒、煮、炖或入馔,均别具特色,老少皆宜。“天师板栗烧鸡”是一道名菜,厨师们把天师板栗去壳后与当地农家土鸡一起放入砂锅,用文火慢烧,闻之清香四溢,观之油光发亮,食之酥软爽口,色香味俱全。再饮上一杯醇香扑鼻的“天师板栗酒”,顿觉赛神仙。

竹笋

江西是竹子的故乡,这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竹子生长。一直以来,村民认为竹子调节风水的功能很强,后龙山竹林茂盛则旺财益寿,竹林稀疏则环境不利,而种几根竹子几年就成竹林,因此,村民特别喜欢种“风水竹”。

说到竹子,不能不提竹笋。竹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美食。

在江西,竹笋是一道美食、一种雅食。依季节不同,竹笋分为春笋和冬笋,都由竹鞭上的笋芽发育而成。村民一般把长出土面前的竹笋称为“冬笋”,出土后则称为“春笋”。

清明时节,雨后春笋节节高。村民不舍得挖春笋,要留着长成竹子做更大用处。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挖冬笋的季节。挖冬笋是个技术活,各人有各人的挖法,有的全面翻土挖笋,有的沿竹鞭翻土挖笋,有的开穴挖笋。不管怎么挖,都离不开找笋、看笋、掘笋、断根、起笋这五步,采挖时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断了竹鞭,伤了竹笋。

竹笋以其肉质鲜嫩、美味爽口、可荤可素被称为“菜王”。村民的餐桌上,竹笋是必不可少的待客菜品,凉拌、煎炒还是熬汤皆成佳肴。竹笋各个部位依鲜嫩程度不同可分档食用。嫩头笋尖炒食最佳。中部切成笋片,可用来炒、烧或作配料。根部质地较老,可与肉类煮、煨、烹湯。如果一时吃不完,还可制成烟笋、玉兰片及罐头等,同样美味无穷。

薛荔果凉粉

无论是山区、丘陵、沟谷,都会找到一种野生的常绿藤本植物叫薜荔,村民们称之为凉粉果。薜荔主根浅,“缘木而生藤蔓”,常与深山含笑、楠木、栲类等伴生,并喜欢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肥沃的环境。

薜荔是一种很好的药材,茎和叶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但村民最爱的还是薜荔果,因为这是消暑的好食材。薜荔的果实成熟后,果皮呈紫色,开裂时会有像牛奶一样的白色汁液流出,这就是果胶。这种果胶含量很高,粘稠无比,不用添加任何材料就可以凝结。每年的七八月份骄阳似火的季节,也正是薛荔果成熟时节,村民们会上山采摘外形相对丰满的薛荔雌果制作凉粉。

民间制作凉粉的工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薛荔果采回家后,把泥沙洗干净,再削皮、切开、晾干,装到纱布袋中,放入一个装满井水的木桶内,用手反复地揉搓挤压纱布袋,把薜荔果的果胶全部挤出溶于水中。当纱布包里汁液渐少,取出纱布袋,让木桶静止。半天后,桶中就自动凝成晶莹剔透、凉爽滑嫩的凉粉了。

烈日炎炎,舀起软软、润润、滑滑、亮晶晶的凉粉盛到碗里,滴上一两点薄荷汁,或者洒上一勺红糖,那种清凉解渴、祛火降燥、凉鼻润喉、爽口爽心的快感,让人暑意全消。

在从前没有冰箱没有冷冻饮料的年代,薜荔凉粉就是村民们的消暑美食。

艾叶米果

艾草实在是太平凡了,山脚下、田野间、农家院落里,到处都有它的踪影。同时,艾草又是充满爱意的草,是村民们喜爱的草。千百年来,村民对它特别地看重。

艾草是一种很好的食材,可制作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美食,尤其是艾叶米果,更是江西客家美食一绝。据说,这种小吃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长盛不衰。

清明时节做艾叶米果,是江西乡村的习俗。一来艾草祛湿活血的作用适合南方阴雨季节食用,二来把艾叶米果作为供品祭祀祖先以示孝道。

艾叶米果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艾草摘回来后,为保持口感,要除去老梗和杂草,只留艾叶,放在盐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后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接下来,就要去掉艾叶的苦味了:把艾叶放入锅中,加入食用碱同煮后放至清水中冲洗。放食用碱的作用是,既可让艾叶加快煮烂,又可以保持艾叶的青绿色、增加香味。接下来把冲洗好的艾叶挤干水分,捣成艾泥,然后按比例加入糯米粉,用手反复搓揉,将艾叶和糯米粉完全糅合在一起备用。

艾叶米果分无馅和有馅两种,无馅的可以做成圆饼状或扁饼状,然后放入锅中蒸熟即可食用。而有馅的艾米果,更别有一番风味,馅的原料可以是酸菜、腊肉、蕌头、鲜竹笋、红豆等,把馅剁碎后像包饺子一样包好,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等到艾叶米果表面油光发亮不粘手的时候就熟了。

蒸熟的艾叶米果色泽翠绿,清香扑鼻,食而不腻,味道甚佳。村们做艾叶米果时都会多做一点和邻居、亲戚们一起分享,浓浓的乡情和亲情随着绵软软、香喷喷的艾叶米果而更加悠远绵长。

猜你喜欢
苦槠薜荔米果
苦槠子
苦槠豆腐
打起米果奔小康
古代诗歌中的“薜荔”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薜荔”意象
隐花与不隐的果
苦槠树下的快乐年华
薜荔凉粉
年糕
漂亮姐姐,嫁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