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艳
【摘 要】新时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英语是英语教育的基础,重视对英语基础内容的教学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关键性任务。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本文就小组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 小学英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12-01
小组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广为推崇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属于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应当从基础抓起,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加强英语的实用性,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而小组合作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组合作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尤为迅速,在我国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加强英语教学,是当前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英语是全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必须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从英语学习的基础抓起是当前的关键性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为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福利,完善了英语教学体系,促进了小学基础教学的开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力度,有利于英语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方式的出现,使英语教学摆脱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应当重视对小学英语的教学,为学生以后英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对于小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应用策略
1.重视多元化分组
在小组合作中,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小组的分组问题。重视小组组员英语程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带动学习的情况。小组中英语成绩的分层不同,能实现对各人知识上的弥补和学习,成绩差的小学生能够从成绩好的学生那里汲取一定的知识。与教师的交流相比,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就更容易接受。
如在学习At a snack bar时,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可能很多学生会把“snack”与“snake”这两个单词弄混,“snack”有“快餐、小吃”的意思,而“snake”则是“蛇”,这时在小组中会有学生对于将单词认混的学生加以纠正,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单词,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就是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因此注重分组组员的多元化尤为重要。
2.设置小组比赛
对于小组合作来说就是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课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置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的活跃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小组进行演绎,然后评比出表现较好的小组加以赞扬或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小组予以鼓励和建议,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信。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增强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对于小学基础性英语的教学。
3.进行小组评价
进行小组评价时首先是小组互评。在小组各自表现完成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各自都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同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进行有效的借鉴,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能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是老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赞扬或者奖励,对于表现欠缺的小组提出建议,并且鼓励下次努力。最后老师对于课文的内容做一个总结,细化课文知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之后,把握文章的知识点,促进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汲取和掌握,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 结束语
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加强英语学习的情况下,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重视对小学英语教学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不断地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促进小学英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艳.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快乐成长[J].新课程(综合版),2008(6):90~91
[2]左艳玲.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112~113
[3]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78~79
[4]吴小兰.“知识管理下的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6(8):80~81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