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毅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在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和最全面的发挥。
【关键词】新课标 自由写作 主体地位 思想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99-02
冯骥才说:“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写作的本质注定是自由。自由对于写作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然而,对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而言,他们“写作的自由受到极大的威胁与困扰”。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往往无意识地束缚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写作设置了过多的条条框框,如限定写作的材料、内容、体裁,安排行文思路的层次、结构、模式等。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写作中不能自由地表情达意,无形中就被教师剥夺了感悟体验、思考表达的权利。结果文章或陈词滥调或无病呻吟或胡言乱语,这样既没有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怎样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让学生能够独抒性灵,用文字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思考和生命体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与其百般限制、千般引导,不如还学生自由的写作天地,干脆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写作。
一 放宽命题限制,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权被无限放大,他们或不加甄别、照猫画虎;或出题陈旧、毫无新意;或东施效颦、刻意模仿,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此命题怎能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怎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学生的生活亦迥异多彩,他们的生命体验也是千差万别。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放宽命题限制,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能够彻底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调动平时生活点滴积累和内心感悟,主动寻觅文题与自己心意的契合点,进而使写作与心灵共鸣、灵感闪现、文思潮涌,有乐于表达之感,给学生更大的自主个性化的表达空间。
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洞察、体悟、思考生活,从中抓住自己或感同身受或茅塞顿开或涵咏悠游的人、物、事、情、理,并写下来,达到“言为心声”的写作境界。
二 放宽对文章体裁的要求,鼓励学生选择最能表现自己真实情感的体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经历阅历等是不同的,这种种不同影响着学生对不同写作体裁的选择好恶。偏爱记叙文的有之,钟情于散文或诗歌的有之,陶醉于议论文亦有之。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裁可以表现异样的内容,不同的内容要用恰当的体裁来表现。因此,在学生写作中,教师应让学生自由选择最擅长、最喜欢的体裁。教师放宽对文章体裁、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选择最能表现自己真实情感的体裁和方式进行表达。
三 放宽字数限制,提高写作质量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文章而言,只要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精练有味、内容充实饱满、立意鲜明深刻,就可以算是一篇好文章。篇幅长短、字数多寡绝对不是衡量文章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无话则短、有话则长,有感而发。学生习作存在的弊病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拖泥带水、不精练、不准确,甚至辞不达意。究其原因,片面追求篇幅字数难辞其咎。因此,要先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尔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图谋篇幅字数的增加方为明智之举。
四 放宽对写法的限制,避免千篇一律
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中,论述到“写作教学的研究偏重于所谓‘教法的研究,只关心开头结尾、层次段落、手法技巧、排比抒情等,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忽视学生作文心理的研究,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再次被肆意放大,他们往往要传授“写作之道”。写散文,要形神兼备、文辞兼美;写议论文,“引——提——以——联——结”是惯用的口诀;写记叙文,“六要素”一个不能少……一套套有纲有据的“现行通法”成为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于是学生在写作时只能谨遵师道、循规蹈矩,行文四平八稳、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长期的填充式、程式化的写作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作文教学与创新教育严重脱节,因此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能放开学生心灵之水的源头,搞活学生写作的一池春水。况且,写文章,自古就是“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写法千变万化,不一而足,怎么能千篇一律呢?
五 放宽写作时间的要求,促使学生写出代表其水平的作文
充满自由个性化的表达需要充分的时间去孕育发酵,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就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写作时间。语言加工的过程是生命个体不断地从个性体验到思考理解再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由里及表、由浅入深、萃取提炼、逐步提升的過程。正如古人所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对于学生平时作文写作,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应去做那急于求成的莽汉,而应让学生慢慢去熟悉自己写作学习的研究对象,允许他们“正常”的慢习作,锲而不舍,时间自然会成全一切。
写作,需要学生认真地阅读、理解、分析、立意、取材、选材,细致地构思结构、组织语言、修改提升等,甚至需要等待思想火花的灵光一现。希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文辞兼美的文章,这实在是为难学生。学生短时间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也是应付之文、仓促之作,教学意义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不如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在时间的要求上宽松些,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孕育发酵一篇文辞兼美的文章,避免仓促应战。当然,时间上的宽松,不等于沒有时间上的要求。一个星期的时间应该说是充裕的,学生完全能够在这时间内写出代表其水平的作文。
就学习而言,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体。在强调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今天,作文教学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地鼓励学生书写自己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艺术地传授给学生行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决不能减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启发、调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研习写作的过程中创作出个性张扬、文笔流畅、妙笔生花、拍案叫绝的精彩习作。
〔责任编辑:林劲〕
ttom? D ; l ?_? ?{ t:13.9000pt; " >第一,心态要好。对于新课改要理解,要以欢迎的姿态去主动适应。要清楚,这是一个大趋势,高中课改的实行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话,就只能去适应,而不能被动。一个人真的想改变自己,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才有动力、有激情,才能有创新。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气氛,创设学生学习讨论的环境,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们去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动脑、动手去做。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第二,要看到困难所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强,把握知识的难度层次和技术衔接更自然。而且,其中的“大学内容的下放”“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都要求教师的能力,所以,要看到困难,只有看到困难,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到学生中,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师生平等,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新课改中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对于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地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刻板模式化。
第三,静下心来,认真研习教材。教师的基本功就在于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而只有对教材了然于心,才可能达到此境地。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给学生以新奇,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的高昂劲头。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使学生观察力更集中、更仔细,注意力更持久、想象力更丰富、思考力更敏锐。
教师要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为每天的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做、去想、去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一定会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积极开拓进取,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所认识、有所收获。我会努力去做一位适应时代的教师、做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做一位学校放心的教师、更要做自己心目中想要做的教师。这是理想,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