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雷
【摘 要】借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之机,贺州市政府积极响应低碳产业发展要求,提出要发展生态健康特色产业集群的思路。本文依据生态健康旅游的产业特点,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分析了贺州的产业发展条件,并针对目前发展形势提出了贺州生态健康旅游的低碳发展策略。
【关键词】低碳;贺州;生态健康;旅游发展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的产业重心已经从最初传统的观光游览型旅游逐步向休憩、娱乐、文体运动等康体类度假游方向转变,因此,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获得健康为主要目的旅游活动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1]。贺州市的采矿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城市内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综上,生态健康产业凭借其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广阔前景,以及“全球第五波财富”的崛起之势[2],有利于帮助贺州市的旅游产业后发赶超、绿色腾飞[3]。
1.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1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导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能源使用等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目的。
可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可持续性较强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平稳发展,并将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4]。
1.2生态健康旅游发挥积极作用
人类物质财富在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普遍提高,与此同时生活、工作、学习的多方面压力却令人身体疲惫,陷入都市病的困扰之中。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越发渴望有一个绿色、舒适的生存环境以及一个不会破坏健康的生活工作节奏,于是开始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暂时放下手头工作,走出城市,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在世界各国绿色环保和回归自然浪潮的推动下,绿色、休闲的生态健康旅游应运而生[5]。
生态健康旅游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背景、休闲养生活动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生态健康旅游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最环保的旅游产品之一,其核心概念是在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通过开展各种养生项目活动达到休闲养生的目的,是生态旅游与健康旅游的有機结合[6],在健康学科的指导下,以养生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和手段,结合特定的旅游活动项目,帮助游客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医疗康复、修身养性等目的的专项旅游[7]。
1.3低碳经济与生态健康旅游结合
生态健康旅游是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生态健康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在生态健康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8],同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为生态健康旅游的发展提供历史契机,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2.贺州生态健康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贺州市目前还处于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但是贺州没有因为暂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不可再生的生态环境,而是选择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旅游开发中,注重与低碳经济发展原理相结合,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中发挥出自身价值的同时得到良好保护。
2.1发展优势
贺州市开展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健康旅游产业,具有诸多的优势条件。首先,生态资源优质丰富。2013年统计得到贺州市森林覆盖率为72.72%,拥有大桂山、姑婆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其次,人文资源多彩。贺州是广西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区之一,临贺文化源远流长,沟通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潇贺古道贯穿于此,当地长期居住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凝聚成多元的风俗文化。第三,区位交通条件良好。贺州自古以水陆联运的方法沟通南北,现今正打造“湘粤桂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构筑贺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区之间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交通可达性。
2.2发展劣势
由于贺州市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存在劣势。首先,旅游形式创新能力不足。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的提出是一个有建设性的创新主题,但目前部分旅游产品仍旧依据传统形式开发,缺乏明显创新要点。其次,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匮乏。贺州市旅游发展正逐步成为全市的产业发展热点,但在旅游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缺口,专业的生态健康类旅游人才则更为稀少。第三,生态旅游区域联动乏力。贺州市生态健康旅游发展涉及到的相关景区分布在全市的三县两区,因过多注重发展各自区域旅游产业导致区域合作缺乏,阻碍生态健康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第四,文化底蕴缺乏深层次挖掘。为了使生态健康旅游产业能够长久开展,贺州旅游产品必须实现观光向度假产品的转型升级,进而必须善于挖掘表层以下的生态养生内涵。但目前的养生文化挖掘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
2.3发展机遇
首先是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进产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道路。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贺州市走出一条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其次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追求旅游活动的舒适与养生,因此生态健康型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成为贺州凭借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
2.4发展挑战
首先是来自周围旅游城市的竞争挑战,贺州到达紧邻的桂林、梧州等旅游城市交通便利,加之在资源类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有荫蔽效应出现,从而难免会引起部分游客的流失;其次是生态承载力的挑战,贺州市致力于开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一旦旅游行为开始,游客的到来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将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保护也开发的平衡成为发展的另一挑战。
3.贺州生态健康旅游的低碳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被称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贺州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贺州市大力发展生态健康产业应当以优先发展低碳类型旅游产业为主要载体,在产业提升的同时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发展多元化产业
贺州市发展的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包括生态型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健康晚年产业等多种类型,力争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构成多元化、低碳型的产业发展态势。
生态体育休闲产业。大力发展健身俱乐部、山地运动场、大型水上游乐场等休闲运动基地,鼓励开发登山、攀岩、漂流、自行车、野外拓展等低碳排量的生态休闲型运动产品。
低碳休閑弄业。加速旅游特色产业建设,推出特色乡村、生态农家乐、生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活动的需求,培育低碳产业基地,发展有机茶叶、无公害果蔬、畜禽、矿泉水等健康食品的深加工。
3.2建设多样化景区
贺州市对即将建设的旅游景区类型具有决定权,因此要结合实际,注重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低碳发展为中心,围绕中心设立主题多样旅游景区,满足旅游者差异化需求。
此外,要加强现有项目的推进工作。目前,贺州市多项旅游项目正在实施建设中,如神仙湖生态休闲园、珍稀植物园、钟山十里画廊等景区已经开始初期运营,但仍需后期的大量投入支持;凤立湾漂流、桫椤谷等项目处于开发的探索阶段,应加快建设进程并注重低碳规划、开发,早日投入贺州市生态健康旅游市场。
3.3加强低碳化合作
贺州市政府与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合作,谋求全市范围在低碳产业上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想法同样适用于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的未来建设。
首先,借助与低碳中心的合作,早日把贺州市列入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努力促成国际性低碳相关产业论坛落户贺州,从而提升城市在低碳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其次,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把贺州打造成低碳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在发展生态健康产业集群中融入旅游制造业。第三,在与低碳中心合作的同时引进其他旅游发展相关的低碳产业,努力推进贺州的低碳经济建设,积极借助相关产业扶持,为贺州打造成高品位、高层次的低碳示范城市。
3.4提出规范化要求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实施绿色监督机制。提升市容环境,保持城市整洁,为生态健康旅游发展营造旅游城市氛围;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容村貌,为贺州的旅游名村名镇推广奠定清洁乡村的环境基础。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社会公民低碳意识。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全社会公民的支持与监督才能得到真正而广泛的开展。此外,要对“生态”“低碳”“绿色”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督查考核。确保旅游企业的环保经营的口号能够名副其实,并鼓励旅游的相关从业人员学习新出版的《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自身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沛芳.赣州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2):195-196.
[2] 周敏.健康产业,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J].科技智囊,2007(12): 36-45.
[3] 付景保.低碳旅游的发展在于公民意识的改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7): 121-124.
[4] 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 114-120.
[5] 程海燕,褚思翔.发展生态保健旅游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2009 (19): 155-156.
[6] 魏军,张春花.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9): 853-854.
[7] 周亚.基于资源与环境评价的生态养生旅游开发适宜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4): 75-78.
[8] 焦珊珊,郑向敏.发展低碳经济对旅游业的要求和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104-106.
科学时代·下半月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