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忠
传承胡同文化,留住历史
舒世忠,北京人,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在他的记忆里,老北京城就是陶然亭湖面荡起的碧波,家门南边城墙边的护城河是他们安全的屏障.龙爪槐胡同就是孩子们嬉闹的乐园。他家一贫如洗,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依靠唱戏赚钱养家.生活艰难。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就每天练长跑,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由于坚持锻炼,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和小伙伴们赛跑,总会名列前茅,受到赞誉。
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起,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力发展建设新楼房。舒世忠看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胡同渐行渐远,随风消失,童年胡同中的美好故事再次浮现在眼前,他很快意识到,随着住房建设与拆迁,北京胡同文化也不复存在。胡同里的老槐树,胡同里的天棚鱼缸,胡同里的凉席板凳,还有坐在胡同树下的老头老太太,都不存在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必要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舒世忠说:“我这辈子干不成大事,不如做点小事,记下老胡同的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传承下来就算成功。”為了留住一段历史,舒世忠下决心对北京胡同细致考察。每天早上,他就起床上街串胡同,一天不落。为此,家里的钟表还特别调快了1 0分钟。老伴郗佩琴就问:“你起来那么早,也不干活,到街上瞎溜达什么?”他就笑笑说:“锻炼呗!”老伴真的以为他每天出去散步锻炼,也就不阻拦他了。没人阻止,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1987年3月开始,他加大了走胡同的步代。每天早上,他会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每到一个胡同口,他就把自行车停放一边,然后,拿出他托人在香港买回的孔雀胶片照相机,拍摄胡同中有纪念意
图纸上的胡同
1991年,舒世忠正式退休了,有了足够的时间,他开始把串胡同当成了新的事业。他的手里总是拿着笔和本,走街串巷,看到独具特色的建筑、精心雕刻的门联、独树一帜的牌匾,他都要记下来,或者拍下来。回家后,常跟老伴炫耀一番。老伴数落他:“人家退休都知道出去挣钱,你可倒好,添钱买东西,专干没用的活儿。”
每天走胡同,每天都有新发现。走访时,舒世忠在北新桥酱房道里,看到了一副门联上书“曲江风度,吏部文章”,感到很新鲜。查阅资料,“曲江”指的是唐朝名相张九龄.而“吏部”是指南朝诗人谢朓。他在崇文区薛家湾胡同发现一户大门额上刻着“钱氏宗祠”四个大字。他找到主人,主人钱鸿绪告诉他说:“这里曾是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谬的祠堂,主人是吴越国王钱镠的第33代孙,钱氏宗祠是于清朝年间建起的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钱氏保境安民,深得民众拥戴,被文天祥称赞为“千年之功德,百世之楷模”。目前,这座宗祠正面临着毁灭的命运。他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情况,写出《钱氏宗祠,即将埋没》一文,发表在北京的一家报刊上,受到政府的关注,在2009年,前门地区旧城房屋修缮中,钱氏宗祠被修复一新。
串胡同,测地理,查看牌匾与古树,测量拐角与地皮,祠堂建筑全记下,古宅门联留名时。舒世忠每天围绕胡同的地理现状.不停地拍摄.不停地测量,不停地记录着。虽然很多条胡同已不复存在,但是,他记录下的胡同图片仍然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1 5年间走过几万条胡同,他随身带的笔记本,记满了50多本,摞起来有半米高。有了这些基础资料和素材,也就有了收藏的资本。可是,这些记录杂乱无章,不易查找。怎样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呢?他想到了绘图,他要把这些记录画在一张图上。
让后人看到北京城原来的模祥
2002年,舒世忠着手绘制北京胡同全图。他买来专业绘图纸,在家里阳台上摆上一张方桌,开始细心作图。可是,真正开始画地图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无知。他没学过专业绘图技术,他只知道横平竖直地去画图.可是胡同不是这个样子啊,都是拐弯抹角,弯弯曲曲的,有时断着,有时连着。比如杨梅竹斜街、李铁拐斜街等就是拐弯的胡同巷道,就不好画出来。他就采用试验法,先画出东西走向,再画出南北横道,然后,碰到胡同,就弯曲着填进去,标示出胡同名、门牌号、王府、名人故居、戏楼会馆、院落古树等重要标记。尤其胡同的拐弯处,他要骑着车返回去多次测量。为了防止出现重大差错,他先用铅笔画草图,然后,再用钢笔画一遍。最后,他用尺子量出距离,把注释写进去。填进去的文字比如“慈禧,叶赫那拉氏,小名‘杏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于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现更名为‘辟才胡同。”
从这张图纸上.人们看到.一幅胡同地图展现着世界活生生的古都生活。舒世忠平时很少出门,由于长期绘图,他的视力下降很快,现在需要戴着老花镜绘图,拿着放大镜查阅资料。长时间俯在桌子上,细心绘图,时间一长,胳膊肘都肿了,他就用毛巾垫在底下,继续画。不过还好,他坚持下来了。最快的一张图两个月就画完了,最慢的一张图,耗时大半年才完成。到2013年,30多卷画图,耗时1 0年,完工的时候,他全身瘫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不肯起来。
舒世忠现住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欣园小区。他的卧室内摆放着各式文史书籍.他在家里展示了他画的北京胡同全图。他小心翼翼在床上铺开。这份北京胡同全图由30多卷图纸构成,地图均为手工绘制,几万条胡同一一收录,对于会馆、庙宇、古树、门墩等胡同里的重要部分都做了标记。这份地图卷成筒状,以防折叠。每张图纸长1.8米、宽3米,一共有30多张图。抽出一份图纸看,纸面微黄,墨水漆黑,笔迹清晰,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满胡同街巷的缝隙。一位地图制图人员看过地图后非常惊讶。这30多幅手绘胡同图纸,可与专业印制的北京地图相媲美,设计新颖,技术含量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收藏价值和新奇的观赏价值。
舒世忠创造的这一经典杰作在社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人找到他,并开出高价,想收藏这套胡同全图。他说:“不能卖,我没想过要靠这个出名图利,我只想把过去老祖宗的生活景况,把老北京的故事留下来,传于后世。”他郑重申明:北京胡同全图就是老祖宗的历史,是无价之宝。
北京档案馆派工作人员找到舒世忠.提出要帮助保管北京胡同全图。舒世忠说:“我还想把胡同里的故事尽量补齐填上去,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会把这些图纸交给国家.让后人看到北京城原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