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楠 张发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外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总体来说,口译课教学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实现口译教学的基本目的。本文分析了在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其教学的特点及原则,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口译教学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66-02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国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往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对促进当下国内经济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也变得迫在眉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些许的进步。然而,就目前的社会需求相对缺乏的局面来说,口译教学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一 大学口译教学的现状
口译是跨文化交往活动中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目前国内口译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且在教学层面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态度和基础问题
首先,对国内开设口译专业的学校而言,英语口译只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一个学期18周,36个小时,课时数明显不够。虽然许多学生选修了口译课,但他们在口译的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由于口译课需要有较高的听说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但学生整体水平有限,口译教学的开展也存在诸多挑战。
2.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的问题
目前大学口译教学大部分在普通教室或语音室进行,没有专业的口译教室供师生使用。缺少了这种模拟的口译现场对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另外匮乏的口译教材不能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导致口译教学枯燥乏味。口译教学旨在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促使他们掌握良好口译的方法和原则,但国内不少老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继续在课程上以语言知识、大量的口译理论甚至语法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口译技能的掌握以及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
3.教师的经验问题
一个具有丰富口译经验的老师对于口译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国内的老师大多没有参与到口译实战
工作中,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这些临场经验,就很难了解这些经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也就不能将实际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且不能重视对学生临场经验的传授。目前大部分的老师由于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过各种会议以及大型会展的口译工作。
二 大学口译教学的对策
1.建立专业翻译院系,加强口译基础综合训练
基于上述国内大学口译教学现状,今后应尽可能在外语学院内建立独立的翻译系,重视口译的教学并增加英语专业高年级口译课程的授课学时。在外语专业新生前两年的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对口译学习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训练。由于口译自身的特点需要翻译员能熟练在母语和译语之间进行转换,加强目的语听力及口语的基础训练对今后的口译学习和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口译课是一门集听力、口语、翻译等综合技能课程。口译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其表现形式为听与说。要求学生在口译的学习中要重视听力和口语的学习。首先,听是口译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想进行口译工作,必须先听懂对方的意思,才能进行翻译。如果听力不过关口译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前两年的基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增加精听课堂的课时数更要增加泛听的训练以及扩大泛听的材料,比如坚持每天早晚一小时听国际媒体的新闻,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口译思想。由于口译工作的特点是在某些场合还需要进行交替翻译。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译员要边听边记录边思考最后翻译出来。所以在听力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能力,同时在大量的听力训练中养成在短时环境下记笔记的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才能适应高强度的任务。其次,口语是口译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口译基础阶段,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自己口语思维以及演说能力。在课上要多与外教老师进行交流,课下多组织同学们对一些针对性的话题进行演讲和辩论。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创造锻炼自己口语的机会,比如多参加各项英文活动以及校内组织的口语角。
2.改善教学环境,更新观念,改革口译课教学模式,灵活选择口译教学内容
由于内地大部分高校开设口译课程较晚,硬件条件也相对落后。对口译教学开展和教学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后高校应尽量建立专业的口译教室,布置模拟的口译现场,如会议及商务谈判场景等。然后根据口译教学的實际需要安排类似的口译模拟现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提高口译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有裨益。香港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该校翻译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较注重市场需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要坚持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口译与笔译结合,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结合。(1)根据学生口译能力的发展,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阶段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结合教材并辅以课外教材进行拓展练习。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并增大知识面。(2)在进行口译练习前,笔译的练习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掌握一定的笔译技巧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口译学习并且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将笔译的知识转化为口译的技能,这样相辅相成的练习对学生的双语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3)设立“翻译工作坊”,它不仅是翻译教学的补充,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同时还能为在校学生提供许多翻译实践的机会。通常内地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都留有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实习,所以在“翻译工作坊”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外部委派的任务,一方面不仅可以解决同学们实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迎合当今市场多变的需求。
其次,教材陈旧匮乏以及教学大纲设置也是造成口译教学诟病的原因之一。由于口译时代性的原则,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多以基础训练内容为主,在高年级口译教学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口译学习的需求。因此除了基础训练的教材外,学校还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教学方法及技能的教材。除此之外,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和使用一些最新的录像、录音及文字材料来补充口译课程的教学,并采取模拟场景教学,这样才不会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脱节。
3.重视口译教学工作,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口译教学的三个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缺一不可,其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国内口译师资来看,许多口译课教师是由讲授英美文学以及语言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本身没有口译的实战经历,也较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口译训练,只是在对口译理论熟悉后就开始进行“填鸭式”的口译教学。其讲授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Dawrant教授指出,一般来讲,一个具有较高双语能力的人,经过5~10年的培训和锻炼方可成为专业口译员,而专业口译员必须经过口译课教师资格培训才可以成为口译教师。按照此观点,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不符合进行口译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基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不仅要加大对英文老师转型口译的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利用长期短期的研修班对在岗口译老师进行再学习。鼓励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走出去参与口译社会实践,还可以利用其在外担任口译任务的机会,组织学生观摩或让其帮助做些会议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对于那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口译译员,可通过一定的开放政策引入高校进行兼职的课程教学活动。借其巨大的优势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口译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 结束语
总之,口译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语言基础教学和言语训练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或教师安排,都应结合口译教学的特点及当下社会变化的节奏。只有这样,大学口译课堂才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口译译员。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4]吴丽萍、王岩.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改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8(2)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