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亮
摘 要:随着新高考形势的产生,生物课堂教学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鉴于此,主要以新形势下的生物高效课堂模式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新旧生物课堂教学对比的方式,找出促进生物高效课堂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有益的推动。
关键词:新形势;发散教学;做题效率
高中生物教育与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展开观察,高中生物教学又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問题。因此,有关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从生物课堂本身入手,研究出一套适宜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法。
一、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教学手段缺失,教学形式呆板
生物课与数学、英语等科目相比较其在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手法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生物课程内容的新奇性以及实验的多样性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生物课程的优势有效发挥出来,而是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刻板式的教育。这就使得高中生物课堂出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的形象,严重阻碍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效率低,学生接受能力差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对高考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发展,让其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安排来看,其并没有有效地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加以调整,仍按照以往教学习惯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开展生物习题训练方面,绝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仍将题海战术当做生物课程练习与复习的主要方法。这不仅增加了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习题的讲解量,同时频繁而大量的练习与讲解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进而造成听课质量下降、做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3.应用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兴趣
生物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对生物实验课程不够重视,针对教材中安排的生物实验内容仅以演示实验为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学生只能从旁观者的位置对生物实验加以了解,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意义的丧失,并且使得学生对生物课程失去兴趣。
二、新高考形势下生物高效课堂模式
1.开展发散教学,做好授课准备
新高考形式的产生,使得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侧重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应抛开教材的设定,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出一套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首先,生物教师应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自然界的植物展开观察,并翻阅相关资料,搜集光合作用的知识。其次,生物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位置的互换,让学生按照自己准备的资料展开知识讲解。最后,由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该学生讲解的知识加以点评,并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讲解与点评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验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增强,实验教学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可以强化知识理解,增加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一节时,教材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定。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将教学场地移到生物实验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课堂的主导地位走下来,引导学生展开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展开深入的探究学习。
3.提高做题效率,注重方法应用
在现代教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题海战术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生物教师应对生物课程练习的方式加以改革,摒弃题海战术,采取针对训练、例题讲解等方式提高生物课堂的做题效率。例如,生物教师可以将生物习题进行分类,针对经典题型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学校的各学科教学都在积极革新。其中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其在进行教育教学革新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发展,使得高中生物教学从课堂授课方式到课后练习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变化。通过实践证明,在高中开展生物高效课堂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满足新高考形式的需要等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歌.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愿景实现的障碍与策略[D].河南大学,2013.
[2]李怀祖.激发课堂兴趣自主融会贯通:生物课堂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3]祁晓冉,杨继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