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雄
【摘要】安排初中科学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对自己的知识理解程度进行检验,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正确率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工作。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初中科学作业进行探索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 合理安排 探索与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完成教学工作。而安排作业则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来得到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安排作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安排作业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发展,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
一、在安排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量多。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实行“题海战术”,作业量繁重就会让学生的成绩提高,把作业量和学生的成绩挂钩,但是却忽略了限度,作业量是和成绩相关,但是也有个临界值,一旦超过这个临界值,那么随着作业量的增多,学生的成绩就会直线下降,因为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之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2.作业结构。教材课后安排的作业有很多,包括计算题、填空题、问答题、实践题等,但是教师在安排作业的时候往往忽视了问答题和实践题,只是针对考试的题型来布置作业,不过课后习题是众多专家们根据课本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设计的,可是有的教师对于问答题和实践题只是几句话带过或者和直接忽略,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
3.作业难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因此对题目的解答时间和正确率也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大都是“一视同仁”,所有的学生不论基础如何都做同样的题目,这就会导致有的学生觉得题目太简单,不认真应对;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太难,不会做。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布置作业的目的,没有普遍性和针对性。
二、思考与对策
1.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注重质量。教师需要端正思想,抛弃传统的“题海战术”,也就是抛开繁重的作业量,让每一道题目都能是自己亲自做过的,精心挑选的,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例如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中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初中科学的重难点内容,主要就是讲述惯性,也就是一个物体如果没有一个受到力的作用,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的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于这节课程的重难点作业设计不能让学生把所有配套的教辅资料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完成教师精心挑选的作业。作业的范围主要有对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解读,用小车、木块等物体运动的实例说明惯性,也就是有针对性地安排作业,每种类型的作业只需要3-5道。作业是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对一个问题的不断重复。
2.合理安排作业结构。教师首先要端正对科学作业布置的看法,布置作业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布置的作业结构应该多种多样。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噪音污染及其防治”的时候,小组讨论关于噪音的污染,然后每个成员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看自行车在光滑的道路上和粗糙的道路上推動所需要的力气大小,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在学完“光的折射”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筷子在水里的“弯曲”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折射的奇妙等。这种讨论和实践类型的作业能够让学生自己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让作业变成一种乐趣。
3.合理设置作业难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情况不同而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的必要性,认为作业就是让学生去做的习题,不会可以再学,只是片面的认识安排作业的重要性。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差异过大,而不是消除这种差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分为基础题、拓展题和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并在做作业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学习“浮力”的时候,教师安排作业可以从课后习题和教辅资料中找出不同难度的习题,基础题就是关于浮力最基本的知识和简单应用,例如船在水上行进的原理;拓展题为简单的计算,例如给出物体的质量和溢出水的质量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挑战题为大型的计算题,例如给出盐水的密度,保持静止时物体的的排水体积,求物体的质量,以及上升或下沉的方案。
综上所述,想要合理地安排作业,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作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作业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垫脚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