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阅读材料,反哺数学“健康课堂”

2014-10-21 20:09丁玲彭锦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丁玲 彭锦

摘 要: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的一个显著亮点是在每章都设置了几篇阅读材料,合理地应用阅读材料对于课堂教学有反哺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用这部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以案例的形式,对如何巧用阅读材料,反哺数学健康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阅读材料;健康课堂;数学案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到因材施教。根据这项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大众化数学”,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探讨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也正是健康课堂的体现。“健康课堂”是指学校和教师在课堂组织、知识传授、习题演练、课外交流等方面,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知识结構特征、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阅读材料在“健康课堂”中的反哺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非常重要。

案例1:“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数的发展史来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代人是怎样计数的呢?

学生:想。

教师:让我们跟随吴博士一起走入数的发展史。(注:吴博士是多媒体课件中虚拟的一个角色。)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在案例1的导入设计中,生动的多媒体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展示的数学阅读材料简单易懂,有些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有些是课本的扩充,开阔了学生视野,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课堂设计所起的效果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正数和负数”的引入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当地加以引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除了做题外是有文化的,从而实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的的健康课堂。

案例2:“正多边形和圆”,我们可以用以下数学史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探讨π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π的一些知识。

学生1:π是一个无理数。

学生2:π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学生3:圆的面积要用到π。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学生的基础进一步介绍π的历史)

教师:对于圆周率π的探索在古代数学中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东汉初年的《周髀算经》里就有“径一周三”的古率,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阿基米德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逼近圆周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介于223/71和22/7之间,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计算。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徽之后将π的值推算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当时,我国古代数字计算一直不够精确,祖冲之为了攻破这个难关,用筹码(小竹棍)进行计算。到20世纪末,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计算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你想知道祖冲之是应用什么原理来推算介于的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正多边形和圆”这一节里,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案例2的导入设计,通过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π在数学史中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同国家的数学文化差异,以及祖冲之为算圆周率那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值得每个学生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与老师来共同探讨数学的奥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看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材料中有很多介绍数学家的成就和数学的发展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合理穿插这些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发展进程,同时,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阅读材料在“健康课堂”中的巧用

1.巧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在认知结构中都有“生长点”,而且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结构中存在“衔接点”。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课本中有些阅读材料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以这些数学知识作为其“生长点”“衔接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巧用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

教材中有些阅读材料,非常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加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巧用阅读材料,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设计问题串,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案例3:黄金分割数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舞台报幕员没有站在舞台的正中央报幕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设计成这样的长方形呢?还有一些名画和雕塑,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维纳斯像给我们美的感受,这是因为他们都与一个数字有关。

学生:什么数字呀?(学生兴趣高涨,好奇心很强)

教师:0.618,不信,同学们可以量一下你们的课本,还有本子。

学生:拿出尺子,量数学课本。(学生兴致勃勃,边量边讨论起来)

学生:还真是,老师,为什么呀?

……

教师: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阅读課本46~47页黄金分割数,答案就在这里面。

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健康的数学课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地穿插这部分的讲解,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权.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新理念[J].新课程:上,2011(9):2.

[2]李情豪.健康课堂应在健康中前行[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3(2):14-15.

[3]董有建.浅谈“健康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师,2013(12):19-20.

[4]陈见波,赵悦.用健康的心态和方法构建健康课堂: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访谈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4):28-32.

[5]向爱平.构建“为学而教”的健康课堂[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3(2):14-16.

[6]曹嘉兴.活用数学史:让数学课更精彩[J].中学数学:初中版,2009(9):1-3.

[7]赵永朝.高中数学阅读材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教学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0: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学数学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B188)。

作者简介:丁玲,女,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生。

彭锦,男,湖北麻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不确定理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