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也在逐年的增加。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他们受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根据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调试对策。
【关键词】一类模式;心理问题;对策
自1978年以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后,于1984年6月省教委在西昌召开的“四川省彝文教学工作会”上提出了“双语教学两类模式并举的方针”。所谓的两类模式就是指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二类模式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汉语文教学。凉山州政府以凉府发(1984)182号文印发了《凉山州中小学彝文教学发展规划》,并于1984年在全州10个县25个乡开办一类模式小学。此后,凉山州政府和州教委出台相应文件,确立并实施两种模式教育。这是一种适合四川彝族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体制。1996年高中一类模式生的毕业升入大学。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也在逐年的递增。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从1996年的三十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每年一千多名学生。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作为象牙塔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由于受文化冲击、民族心理和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关注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的应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是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的重要任务。
1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前身为彝文系,筹建于1988年,1989开始招生,1997年开始招一类模式学生,2007年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文科单独班,2008年又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理科单独班。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招收两个一类模式专业,文理各一个。2014年又新增了一类模式免费师范专业,学院每年招收一类模式学生大概在100人左右,目前在校的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共计256人,占全院总学生的21%。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是彝语言文化学院的重要而特殊的群体,是不能被忽视的群体。
彝语言文化学院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总的来说,乐观向上,有理想,有目标,学习积极性高,人际关系融洽,抗压能力高,情绪稳定,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感知周围的世界,心理状况比较好。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受到自身因素和一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文化适应不良
文化适应是指不同社会或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和思想等这些文化方面上所表现的差异是文化差异。而当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时,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双方群體成员造成影响,其成员可能不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冲突体验。从而经历文化适应的过程。
彝语言文化学院的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来自喜德、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等县的偏远彝族聚居区,且交通不便。他们一生下,便被高山大川束缚在彝族的村寨里,从小就生活在本民族的环境中,彝族社区有一套自身的文化系统,学生们从小就受其熏陶,形成了特有的彝族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们意识形态中还有着图腾崇拜、灵物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他们习惯了“荞巴”、“洋芋”、“坨坨肉”、“圆根酸菜汤”等的彝族饮食文化,因此当他们进入高校,进入了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高校环境后,面临汉文化与其母体文化的冲突,出现了文化适应不良的现象,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寝室的集体生活有些不能适应,文化的冲突影响到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影响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1.2 自卑心理较普遍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一类模式的彝族大学生很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心理,在他们身上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并出现自卑、自怨、自馁等心理现象。一类模式的学生为什么自卑现象较普遍呢,主要是汉语基础差,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了自卑的心理。
一类模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语言环境决定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就是他们的母语彝语,从未接触过汉语。一类模式,只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并且很多彝区教学管理指导薄弱,教学质量低,很多小学未按教学计划教学汉语文等原因,一类模式学生的汉语基础很差。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山区,家庭很贫困。高昂的学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对于一类模式学生的家庭来说,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压在他们脆弱的肩膀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陷入一系列的负性变化之中。贫困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过错,但他们却实际上承担了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因为家庭的贫困,汉语基础差等原因,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中存在自卑、封闭心理的学生较普遍,在日常管理中和生活中思想偏激,当自身利益受挫或情感产生波动时,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容易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1.3 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学习焦虑是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豫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由于学习是一种艰苦探索的过程,难免经常有错误和失败的威胁相伴随。一类模式彝族部分学生对专业和学习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学习效率不高,想学好,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不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会不时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1.4 就业焦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已成为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面对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就职过程中表现出种种消极的心态,甚至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负面心理。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偏远山区,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他们是父母的希望,是全家的希望,有的甚至是全村的希望。他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的父母都期待他们能学成后改变家乡的面貌和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工作,再没有别的诉求了,这种过于单一和狭隘的动机,给一类模式的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不顾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课不听讲,一心考公务员,一心只想着工作,不管上的什么课,上课只看《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的现象就出现了。这样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无所获。
1.5 人际交往范围狭窄
步入大学之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及个性发展完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时代生活单调,学生的主要任务时学习,很少接触社会,主要和父母、老师、本地的同学交往,人际环境相对简单和容易。而大学,同学们来自各个地方,交往范围广泛、复杂,不仅要和不同地域的同学打交道,还要和有关的教职工及在社会实践中与各种人打交道,加之生活方式各异、性格、兴趣有别,个人修养亦不相同,因此,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些障碍,有的甚至会产生一些摩擦,由此就使部分一类模式学学自我封闭,独往独来;有些只限于在彝族内部,彝学院内部,班级内部,宿舍内部,不愿与外学院的学生沟通交流。一类模式学生人际交往上明显劣于二类模式学。人际交往范围过于狭窄,免不了会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
2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针对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块,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
2.1 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当中
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成员的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是相对熟悉,而他民族的文化是通过交流学习才能获得。针对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不良现象,我们只有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减少文化冲突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在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将彝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除了在教学中开设《彝族传统文化》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将彝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他学科中,解决一类模式彝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除了传统的学习适应性课程外,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彝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2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一类模式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经济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他们心里自卑的主要因素。学生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彝语言文化学院2014年招生80名一类模式学生,其中30名学生属于免费师范生,减免三年的书学费、住宿费,每个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并且毕业分配到凉山彝区任教。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交不起高额书费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让一类模式学生不再因为家庭贫困,就业的压力而感到自卑、自闭,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高校的领导、教育部门的领导应该积极主动的向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申请减免“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书学费,让他们自信、阳光的在高校中学习,快乐成长。
2.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一类模式彝族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想学好,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之所以在学习上感到焦虑,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大学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督促。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和提醒,需要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语言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汉语程度不仅影响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近期的学习而且影响他们将来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理念的掌握。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观念由依赖性转变为自主性。要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定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自定学习时间,自定学习内容,非常有主见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的安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不同的课程应当根据个人的学习特点,各个击破。文科注重思维的灵活,形象的感知表达;理科则注重概念的清楚,思维的缜密,技巧的熟练。在实践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4 加强班主任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信念,调节自身的心态,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和积压,避免恶性行为的发生;掌握社交技巧,有助于正确的进行人际交往,避免和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积极主动热情的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班主任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班级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学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它既可以对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咨询进行及时正确的解答,也可以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診疗。
2.5 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又能克服他们苦闷、压抑的灰色心理。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文娱活动,都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也能让汉族学生和其它人了解彝族的奇风异俗,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各民族同学的文化内涵。彝语言文化学院利用“5.25”活动,针对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效果很好。“感恩母爱”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树立起了感恩母爱回报母亲的思想,“我来夸夸你”游戏,让同学相互赞扬,发现对方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心理电影《心理捕手》赏析、让学生反思电影的主题,找准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与主人公的差距。“我爱我”宣传板唤起了他们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使大家学会了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和方法,对同学们提升心理素质,加强心理修养,培养心理调节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既在活动中得到训练,得以成长,又在活动中培养自信,激励自己,陶冶情操,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心理健康的真谛,体会心理健康带给自己的快乐!
总之,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作为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许多特点,我们要根据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来加强其心理素质教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心理健康工作是个长久的工作,今后我们会继续创造性的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深入下去,让每位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常永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 SCL-90测量与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
[2]庄立臣,任成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谭殿益,韦克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4]雷诗锋.试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J].决策管理,2008,05.
[5]陈晓莉.关于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3,10.
[6]罗边木果.四川彝族一类模式教学述评[J].中国民族教育,1999.
[7]马丽华.民族教育心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