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复古:生僻字的新用

2014-10-21 04:59张天辉
教育界·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生僻字

张天辉

【摘 要】本文首先对复古的汉字进行分类,其次,考证“槑”的原始释义并归纳“槑”在网络上的用法类型,逐一分析其意义和特征。最后,考察“槑”新用的现实原因,并从语言变异和社会心态的角度反映对汉字复古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槑” 生僻字 语言变异 社会心态

一、引言

在刚刚过去的两年,中国的互联网飞速发展。单就网络用字来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生僻字不断涌现,最火爆的就是“囧”,它曾被戏称为“21世纪最牛的汉字”,“槑”“氼”“兲”“玊”“孖”“嫑”“嘂”等生僻字也频频亮相,其中的“槑”字现今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程度足可以和“囧”媲美,这些生僻字是何义,又源于何处,它们有何用法,为何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它们的未来又将如何?本文以“槑”为例做如下论述。

二、复古汉字的分类

上述几十个字看似非常怪异,除“囧”外,其余汉字都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从未见过,但它们却是早已有之,并非网民首创。从源头上看,这些汉字主要有四个来源:

1. 重新启用异体字、古体字。如:“槑”,音“méi”。《康熙字典》注:“槑,古文梅字。”因为该字由两个“呆”构成,所以被释为“很傻很天真”。“兲”,音“tiān”,是“天”的古体字。“玊”,音“sù”,意思是“有瑕疵的玉”。《后汉书·侯霸传》中也记为姓氏,现在一般取其第一个意思。现在用作俗气意。

2. 用方言词引申出新义。如:“孖”,音“mā”,是广东方言词,意思是“成对儿”。现在被引申为“复制、拷贝、克隆”之义。“圐圙”音“kūlü”,内蒙古方言词,意思是“围起来的草场”,现在被引申为“陷入困顿”。

3. 利用古代会意字取代现今通行字。古代的会意字“氼”,音“nì”,依形猜意,人在水下,即“溺水”,代替了“溺”字。“嘂”,音“jiào”。《说文》:“嘂,高声也,一曰大呼也。”《正字通·口部》:“嘂,古文‘叫字。”《中华大字典》:乐器名,大埙。现在就取第一个意思,更形象,有点夸张的意味在里面。

4. 用古体象形字,赋予新意。象形字“囧”,明亮貌。《说文·囱部》:“窻丽廔闓明也。象形。”

外面是窗框,里面是窗棂。“囧”,音“jiǒng”,意思是“光明、明亮”。而“囧”现在人们理解的意思与它的外形息息相关,四四方方一张脸,一对“八”字眉,一张大大的嘴,一副倒霉委屈的模样,意思是“郁闷,失意”。这个字的生命力极强,已经从网络上蔓延到报刊上。

三、对汉字复古的思考:语言变异和社会心态

语言诸多要素中,词汇最活跃,对社会发展变化也最敏感,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窗口——任何社会变化都可以从词汇上得到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社会发展推动词汇演变,反过来人们也可以通过词汇考察当时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体系,还有政治生活背景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特定时期走进国内媒体,尤其是网络论坛,继而迅速“大红大紫”,必然也是这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反映。这里我们从语言环境、语言变异和社会心态等方面对汉字复古现象做一解读。

四、复古汉字作为新词新语的生命力

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最早观察分析新词新语的吕叔湘、陈原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也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据此,我们可以把套取古字字形,创出新的用法,音、意、形达到和谐统一,使表达生动形象而不乏趣味的这类复古汉字归类于新词新语。

新词新语是处在使用状态的活语言,是当代社会人的交际语言,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和社会对他们的评判、抉择都有一个过程。语言要从社会交际、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许多方面吸取生活资料,语言更从别的语言系统中吸取生活资料。网络语言也属于社会语言的一种,它具有社会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本身有自然淘汰的规律,有些词语短时内会很热门,但不一定就能进入书面语言。语言规则也是与时俱进的,比如网络诞生后,语言就出现了很多新词汇。虽然网络流行语可能对传统语言造成冲击,但并不会改变已经成型的语言规则,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会被社会遗忘了。再者,文字都是人创造的,而文字的含义也都是人强加其上的。我们的先人可以给这些汉字它们现有的意义,而90后们自然也可以为它们增添新的含义。如果这层含义可以被接受,它们自然会走进字词典,为后人所继承、使用;如果这层含义不被接受,在热闹一阵之后,便会走向沉寂。

五、结语

于根元先生认为,“对待新词新语,要看到它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分析,找出不同的规律”,“认真细致地分析这些新词语的流向,做动态的研究”。语言是个开放的系统,我们不应封闭,而应该善于接纳。网络语言作为众多语言社区的一种,它不是静止不动、停止不前的,它的发展更新也符合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些网络用语,我们的态度是保持一种宽容、监督的态度。不拒绝一切新鲜词语,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对那些能承担起正常的社会交际功能并被社会大众接受,又有文化品位的词语,我们支持它、欢迎它;对那些在语言运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并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时,我们的语言工作者也不会坐视不管,而是站出来对它实行规划和指导,使其能够健康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述[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邢福义.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仲宁. 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J]. 安康师专学报,2006(3):45.

[4]张一男. 说“槑”[J]. 现代语文,2009(7).

[5]曾智. 网络词汇“槑”及其陌生化效果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汪梅枝. 从“囧”“槑”“烎”等字的流行看网络用字[J]. 作家,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生僻字
生僻字不认识?用好它俩就不担心了
生僻字里识青铜
让语文老师也会怀疑人生的生僻字
挑战动物生僻字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