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说话,是人与人沟通情感、表述自己意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它指出“听话说话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读学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校内外乃至家庭生活的众多场合中,与他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其主要渠道是说话,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发展学生说的能力。
鉴于说话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我就把说话训练纳入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多方面的了解与沟通,我发现孩子们入学前很爱讲话,跟同学,跟爸爸、妈妈总有讲不完的话,可是一进了课堂,都不敢讲话,这是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受到了启发。
《乌鸦喝水》一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高了,烏鸦就喝着水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明白这个既浅显又奥妙的科学道理呢?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观察实验,并进行了一段逻辑推理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从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要求学生观察我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去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并想一想瓶里的水为什么慢慢升高,然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竟说出这样的话:“老师把石子一个一个拿起来,摔到瓶子里去,瓶子里的水就会慢慢升高了。”
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书上明明写着的词语,学生不用,却用了如此不“确切”的词语呢?这说明他对书上的词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有的字词,虽然学生认识了,但如果不放到句子中去深入理解它的意思,往往是一知半解的,运用起来就会不恰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扎扎实实教好每一字词,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
于是我轻轻捡起石子,又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观察比较:为什么石子用“捡”不用“拿”;乌鸦为什么用“衔”不用“捡”;放到瓶子里去又为什么用“放”不用“摔”。我提示后,学生明白了,纷纷说:石子很小,人不可用手捡,乌鸦没有手,不会捡,它的嘴尖尖的,就用嘴巴衔,衔起来再放到瓶子里去。石子要轻轻地放到瓶子里去,不能摔,一摔就会把瓶子摔破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懂得了说话时用的词语要确切,不能乱用。
“那么瓶子里的水为什么慢慢升高呢?”我又问。
有个孩子回答得很天真,他说,像泡茶叶一样,茶叶胀起来,杯子里的水就满起来了。还有的孩子似乎能够理解这种现象。但是就是想不出恰当的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手老是举举放放。我就从瓶子里捞出一块石子,让学生观察,“你们看,石子变大了没有?”学生一看,石子并没有变大呀!我又把实验演示了一遍,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石子和水的关系,于是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放到瓶子里去的一个个石子沉到底下,把水都挤上来了,所以水就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读懂了课文,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了科学道理。
这次的教学经历让我感触很深,对如何加深对语文教科书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我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巧妙地借用了实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演示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能够表述清楚的语言,因此语言的训练,口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锻炼,还有一个语言转化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渐渐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有一段较大的距离,从学习语言到学习文学,从理解文学到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很能讲话,可是读起书来就读不清楚(当然其中还有认字熟练不熟练的因素),有的孩子书上的词句会读,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却不会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是在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书面语言的。从说话入手,逐步加强书面语言的训练,将会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迅速发展。所以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并能在口头上运用,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常常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说话时运用学到的书面语言。慢慢地,学生懂得了,原来书上的话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把它们有顺序地记下来就是文章,从中了解了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而且我还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锻炼自己,要多说,要会说,要能说,这不仅能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学生以后良好个性的养成、社交能力的加强都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 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