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10-21 08:12王燕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王燕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使用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病程在30d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每组41人,分别给予3组患者实施平衡阴阳针刺法、常规针刺治疗以及西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P<0.001),总有效率观察组、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分别为100%、92.7%和75.6%。观察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平衡阴阳针刺法;周围性面瘫;常规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77-01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Paralysis of the facial nerve)系临床上较常见的面肌麻痹,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本病的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1]。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以针灸配合中药或西药治疗为主。为研究采用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临床效果,现选取123例中、重度病程在30d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作如下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中医及神经内科就诊的中、重度病程在30d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3例,并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1人。其中观察组有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18~70岁,左侧面瘫者17例,右侧24例,病程32~63d;常规治疗组有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7~68岁,病于左侧的有18例,右侧有23例,病程31~62d;西药治疗组有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16~69岁,左侧面瘫者19例,右侧22例,病程30~62d。此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瘫部位以及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05),能够进行两两对比。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针刺选用0.28mm ×40 mm不锈钢毫针。攒竹、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下关、风池、翳风、承浆、水沟等采用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合谷与足三里。局部穴位采用针刺患侧,在治疗后期对下关与地仓穴取双侧。针刺攒竹时向睛明的方向斜刺,向下平刺阳白透鱼腰,斜向上刺四白透睛明,地仓斜刺透同侧的颊车,刺颊车时向同侧的耳部斜刺,直刺下关与翳风,承浆、水沟斜刺向患侧,刺针时均轻轻捻转刺激。在远道取穴时均针双侧并直刺轻度捻转刺激合谷穴,捻转提插补足三里穴。对患者加用低频的电子脉冲治疗仪(型号G9805-C),一组电极选取承浆、阳白或水沟、阳白,另一组选取合谷与下关,并交替使用,采用轻、中强度的连续波,频率为3H z,留针0.5h。每周3次,每隔日1次,10次1疗程连续进行2个疗程。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1毫升面部穴位注射,能帮助面神经恢复。

1.2.2常规治疗组 除不取承浆、水沟两穴外,如观察组所述取其余穴位。其治疗方法、时间、疗程均同上。

1.2.3西药治疗组 嘱患者口服药物地巴唑10mg,呋喃硫胺250mg,甲钴胺500mg,1次1片,1日3次,连服7周。不用针刺法。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日本研究协会制定发布的面神经的功能判断标准,如表1。

表1 面神经的麻痹程度判断标准(分)

评价项目 重度麻痹 部分麻痹 正常静止面容 0 2 4轻闭眼 0 2 4单闭眼 0 2 4用力闭眼 0 2 4蹙额 0 2 4动鼻翼 0 2 4鼓腮 0 2 4示齿 0 2 4吹口哨 0 2 4口呈一字 0 2 4根据表1方法累计计算得分,根据所得分数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度,具体标准如下:①轻度:得分>20;②中度:得分≥12,且≤20;③重度得分≤10。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得分≥36;②好转:得分≥22,并且≤34;③恢复不良:得分≤2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一般数据,对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均明顯改善(P<0.001),具体见表2。观察组、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2.7%和75.6%,观察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05),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05),具体见表3。

表2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得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1 15.1±4.7 34.6±5.1 8.9 常规治疗组 41 15.3±4.5 32.8±4.9 7.2 <0.001西药治疗组 41 15.6±4.0 26.3±5.1 4.7表3 治疗后3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恢复不良 总有效率(%)观察组 41 29 12 0 100.0常规治疗组 41 25 13 3 92.7西药治疗组 41 15 16 10 75.63讨论

面瘫系临床上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病毒、血管痉挛、机体缺血等原因,造成面神经的损害,使其所支配的面部运动纤维的功能受到损害。近年来,有关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报道与研究日益增多,可见针灸疗法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

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时,能够起到消炎、调节神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配合使用低频脉冲电流良性刺激患者经络,疏通患者局部经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能够散寒祛风、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使患者的肌肉和筋脉得以濡养温煦,减轻局部的神经水肿,能够促进受损伤的面部神经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3]。此次研究中,3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面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给予观察组实施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患者周围性面瘫,其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观察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对比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其疗效较好,尽管与常规治疗组的差异不明显,但其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其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配合以低频脉冲治疗,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峰.针灸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22(4):213-214.

[2]虞华,鲁厚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3227-3228.

[3]刘艳荣,马荣,王志伟.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及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4):399-400.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药物的研究进展
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