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文学阅读的鼎盛时期,但是过了十年之后,文学阅读进入了缓慢的倒退期。从2000年以来,文学阅读产业加速倒退,而新的媒介开始出现,并扮演这重要角色。新的媒介传媒体现在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阅读者的感知结构开始重新塑造。
关键词:新媒介;文学阅读;印刷文化;视觉文化
文学阅读活动由盛转衰是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并不是仅仅中国才独有的。只是因为纸媒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新媒介在中国得以短时间迅速崛起,导致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的突出。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学阅读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当文学阅读活动遭到冲击时,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渐行渐远,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受到了损毁。
一、文学阅读由兴盛而衰败的特征
为什么当今文学阅读活动逐渐走向了衰落,具体原因需要从其鼎盛时期谈起。如果要说起读书最火热的那个时期,必须承认一定是上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了。在经过了一个思想禁锢的书荒时代之后,人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面对书籍就像是一只只饥饿的蝗虫,听到有什么好书就去读,每天各大图书管都是通宵地赶印书籍,而排队买书看书的人也是滔滔不绝,当时国民的读书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在大学以前,我们实际上都是文学青年,我们所追求,所向往的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文学情面所追求的东西和文学作品所营造的具有某种同构性,如果能够从某个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那时候看书能够看得动情至深,为什么热血澎湃了。
这些都是心理层次的种种原因,对读书热潮的影响还有一个层面原因就是在社会学、传播学方面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以收音机作为媒介的时代。在80年代中期,一台电视机甚至还是奢侈消费品,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群是依旧与电视机无缘的,而且在大学里也是没有电视机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必然会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他们也成为阅读队伍中最忠实的读者。从90年代开始,电视机逐渐平民化以及互联网的渐渐普及,这一些新的媒介的产生带动了新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但是文学阅读和这种生产和消费机制是不相容的。所以我国的人均阅读率持续降低,主要原因则是大都将看电视或者读屏代替读书。
二、新的媒介影响阅读的诸多形式
所谓的新媒介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美国传媒界提出的一个概念,而且在90年代替代多媒体而出名。要考虑新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就必须要弄清楚新、旧两媒介的不同机理,同时也需要反思文学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一般谈论的文学通常是以印刷媒介的方式存在的。文学的空前繁荣是印刷媒介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具有识文断字的基本功,而且如果想要进一步阅读文学作品就需要不断地阅读并且训练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尤其在现在,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新产物,电子阅读。改变了影响了阅读的模式,掀起一番新的阅读风,可是,传统文学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以趣味低俗的网络文学占了绝大多数。所以说文学阅读的路途是比较复杂和辛苦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现,我们接受讯息几乎是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其信息就能够主动出来寻找接触人们。新媒介给文学阅读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之大且不可小觑的,于是乎新媒介的冲击和文学阅读之间就应该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三、媒介和文化之间的冲突
现在的青少年所生活的环境当中,电视就成为其成长的伴侣,然而到了其文学阅读的时期,他们就通常已经开始接触电脑,随后,电脑等其它媒介就成为其生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也是在不断地接触着印刷媒介的产品,但是印刷媒介早已经不再是媒介中的霸主了。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影音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观看动漫以及有关于电视文化的时间恐怕比用来读书的时间多出来太多太多。而这种视觉听觉文化下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就构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快速浏览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使他们对传统的纸上媒介的印刷符号望而生畏,对文学阅读也是敬而远之。通过这种方式的反向思考也能够了解到,每一代青年人成长在视觉和听觉环境下的心声。
而我们的下一代则是由互联网组建的媒介,传媒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化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阅读人数变得越来越多。但就整个阅读而言,依旧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依旧是再走下破路。受到这些因素,年轻人就会对以纸媒介的阅读越来越疏远,对那些以书本为载体的文字越来越失去兴趣。这样一种文学状况先是会影响到文学的产生,继而又会影响到文学研究方面。
四、结论
当下各界虽有抵抗个呼吁来阻挡视听文化的来临,却都是无功而返,以网络作为视听媒体的情况越演越烈。阻止发展视听文化本是好意,但是在互联网中的发展常常事与愿违。从根本上来说,不同的媒介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用好每种媒介才是发展传统文学的正途。新媒介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简单的拒绝它的到来或存在绝非明智之举,我们应该学习卡尔维诺,快中求慢、轻中有重、由浅入深。我们的阅读文化才不会消亡,在一次一次的选择和更新中,我们的生活也会在文学阅读之下,越来越丰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韦尔施,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3]萨特,潘培庆译,词语[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40页。
[4]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卡尔维诺文集[M],莆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5]瑙曼,文学接受作为历史和社会事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王艳梅(1975—),女,吉林白城人,汉族,文学硕士,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