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传统与青少年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

2014-10-21 10:38裘新江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提升

裘新江

摘 要:提升青少年人文道德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界面临的严峻课题。正确认识中国的诗歌教育传统,扎实推进“诗教工程”进校园活动,对改变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教工程;人文道德素养;提升;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291-0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青少年的人文道德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尤其要改变传统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简单灌输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最终让道德的认知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而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华诗词则不失为实现这一目的既愉悦又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正视当代青少年人文道德素养下降的现状

(一)提升青少年人文道德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界面临的严峻课题

近十几年来不断出现的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恶性事件,如中学生杀自己的父母、爷奶、外婆、同学,清华大学大学高才生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研究生饮用水里下毒害死自己的同学等等,一桩桩事件背后所透露的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金钱财富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人文道德素养的严重缺失。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当代青少年是中国有史以来物质生活供给最为丰盛的一代,然而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精神和肉体遭受摧残最严重的群体”[1]。

(二)以诗教工程推进德育美育教学,提高青少年的人文道德素养

如今党中央已意识到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国民整体道德素质水平的下降,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缺失背后的道德缺失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明确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而诗教本身就贯穿着德育美育的精神,通过诗教工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

二、诗教传统与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诗教的内涵与诗教传统的形成

“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其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即指诗歌的教化,具体指诗歌除了具备艺术审美功能,还具有化育和谐心灵、构筑良善德行、提升民族精神的道德功能与文化功能。中国诗教传统发端于孔子“兴观群怨”说,特别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被看作是一个“文质彬彬”君子所必备的文化修养。孔子的温柔敦厚诗教实际上是以仁礼为归依,以诗乐为载体的文艺教化观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当然,不同的时代,诗教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当代中国“诗教”是基于当代教育生态危机、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缺失而提出来的诗性文化教育。

(二)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传统中国人受儒释道思想影响较深,但终究未能形成一统的宗教,中国人最信奉的还是诗教,以至林语堂说:“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2]的确,与西方人常以神圣、来世、救赎的宗教心态看待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同,中国人常以诗意、艺术、审美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生活与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意境。“诗将‘灵感与‘活跃的情愫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在此岸现世的生中,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情感更加健康,生活得有诗意”[3]。

在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两样标志性的东西——诗与剑,诗用来育化心灵,剑则象征着建功立业的人生。因此,很难想象古代文人不会作诗的状况,作诗者也并不妨碍他在事业上大展抱负,如曹操、辛弃疾、王守仁等。虽说古代文人很少把诗作为谋生的手段,但诗写得好有助于他在事业上的名望与成功。故而历来中国文人从不敢在诗文创作上怠慢,即便是他的创作才华表现在其他方面。一部中国文学史相当大的篇幅是留给诗歌的,致使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也常常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渗透还波及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领域,乃至普通生活的领域(如中国的陶瓷)。而对诗的尊崇也不仅仅局限在文人圈子。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中国人虽多灾多难,却能时常能过一种诗性的生活。

(三)借诗歌教育传递民族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在传统诗歌文化的氛围中,中国人已形成独具魅力的品位文化。正因如此,伴随着漫长封建社会而发展过来的中国古典诗词,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属性。当代中国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抛开自己的传统,而应当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精神元素为我们的时代服务。其实,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许多至今还有重要价值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理念,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天人合一的思维等,都在古典诗词中得到充分体现,学古诗词可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观念或理念的影响,让我们在市场大潮与经济利益诱惑面前能守住“道德的底线”,保持一颗宁静平和之心。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后备力量,民族复兴的标志不应仅是冰冷的GDP数字,更应是一个民族坚定自信、和平友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民族精神风貌,能够引领与促进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而青少年人文精神的丢失则会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长期以来,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过分强调了青少年知识技能的掌握,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把考试成绩、排名次看得很重,甚至大学里入党,都要把学生在班级里的学习综合排名看作是必备的条件,中学生考取了状元到处被宣传,久而久之就给孩子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即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而忽视了人格的修养与做人的道理。清华大学那位泼熊的高才生,还自称是喜欢动物的人,却借做动物嗅觉实验之名,先后两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该学生智商不能说不高,但所做的事情却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都干不出来的,有人简单归之为心理的问题,其实恐怕还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所导致。笔者甚至武断地推测该生一定没有读过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的五律《鲁山山行》,否则不会干出如此践踏生命的事。梅诗曰:“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鲁山名气虽不大,但诗人却通过他的闲淡之笔,在移步换景中写出鲁山的美丽壮观,正契合了作者爱好大自然的情趣(“野情”),特别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这两句,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秋天山林熊鹿图:霜催叶落,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倘若我们的青少年多读点这样的诗,他们美都还美不过来呢,还会去做出伤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吗?很多古典诗词所传达给我们的不是要践踏宝贵的生命,破坏自然环境,而恰恰是要珍视每一个生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三、将诗教工程看作是青少年的德育工程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中华诗词学会牵头倡导的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尽管得到社会上的积极响应,但整体来看推广效果并不很理想,各地诗教活动开展的水平及所取得的实绩也并不平衡,有不少地区和学校至今还是空白。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诗教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认识上的误区恐怕是关键性的因素。特别是不少人简单把诗教工程与青少年的德育工程割裂开来,将诗歌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而忽视了它在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及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加上考试指挥棒的负面效应,导致不少大中小学在“诗教工程”推进方面“雷声大,雨点小”。其实,诗教固有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对走出当前德育工作的困境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诗词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杨叔子院士认为“中华诗词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加强中华诗词的诗教,其重要性可知矣。”[4]据说,岳飞的词《满江红》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成为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古典诗词所描绘的祖国秀丽山川,同样也能激发青少年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民族的自豪感。

(二)诗词教育与德育工作形式创新

诗词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审美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如诗词吟诵不仅仅是为了体会中华诗词的声韵之美,更是为了感受诗词背后的内在韵律,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与心灵上的启迪。如现在台湾各大学校园正风靡诗词吟诵,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我们的校园不仅要有歌声笑声,还应当有诗词吟诵声。

(三)诗词创作鉴赏与青少年品格修养

中华诗词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其中,是传统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其中所蕴含的宽厚谦和、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等,是当今青少年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其实,中华诗词创作鉴赏过程本身也就是情感教育、心智磨炼、人格提升的过程。古人作诗特别强调“诗品如人品”,要做真诗先做真人,诚如清代沈德潜《说诗啐语》中所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5]

(四)诗歌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学的高级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当今青少年写作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德智体美均不能偏废,特别是美育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大家往往只讲德智体这“三好”。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中央文件里提出来要“改进美育教学”,说明当前美育工作的滞后。但美育也不能仅仅狭隘地理解为美术和音乐的教育,美育属于美学范畴,更应侧重培养青少年审美的眼光与辨别美丑的能力。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精粹的艺术,不同艺术品种创作境界的最高指向一定是诗的。通过诗教可以培养青少年高雅的艺术情趣,远离低俗时尚的侵扰。

总之,正确认识中国的诗教传统,扎实推进“诗教工程”进校园活动,对改变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小学领导的高度重视。现在党中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改革方向,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孙浩哲.当代青少年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宝文堂书店,1990:222.

[3]闫霞.论中国古代诗教的宗教性[J].青海社会科学,2008(1).

[4]杨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J].中华诗词,1999(6).

[5]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提升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