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莹玉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蕴含全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处理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进,本课题着眼于新实际、新情况,提出需要注意的三个关系。这将有利于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281-02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第五媒体”新媒体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互联网等新媒体在高校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尤其深受越来越多的具有新思维的“90后”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作为思想前卫、接受能力极强的群体,最先且广泛的使用到了新媒体的各种技术手段。多数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容易受其负面信息的影响,所以新媒体技术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敏锐抓住这一机遇,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实践中,起到提升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全面抢占校园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这一时代主旋律。当前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中的广泛性、多样性不足,一些高校对此不够重视,本课题着眼于新实际、新情况,提出需要注意的三个关系,这将有利于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顺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划时代的超越。当网络环境使得人类生存方式发生变化,进而成为改变人类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深受网络文化熏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对一定的受众(网民)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团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2]。它即秉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又注入了新鲜活力的网络元素,生动展现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时代特征。优化分析、处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先较二者之不同及各自特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超越,还完成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超越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新突破。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一切,在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积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深究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及存在的症结,以此积极探索改进。
网络带来的诸多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存在着一些负面作用。网络的开放性程度,致使意识形态领域与文化领域间产生冲突因素;网络的虚拟化程度,导致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等。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二者的共同体,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网络价值观念的左右,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衰退。所以,合理推进新媒体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管理,尤其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求索,使教育工作在科学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合理进行尤为重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资源整合,会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有序,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跨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转化必然要经历蜕变的阵痛,但是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这一蜕变显得必然而有意义,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二、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受众群体的形成较为稳定。新时期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代人,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可靠性、权威性。所以,要持续加强传统文化管理,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做到人文化、生活化,稳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传播工具,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在我国的全面普及,网络文化也受到了现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接受。现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摆在人们的面前,正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的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文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显出一定的潜在优势,它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与传统文化优势互补,共同为人类文明提供服务。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是目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文化和智力支持。
网络的出现、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且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思想道德观念,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故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科学地认清网络文化的特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与时俱进”提升对实质认识的跨越。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超越时,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对于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能过度限制。
网络文化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道德形成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等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构建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理念。而当前人们被网络文化所传承的各种信息包裹,自身已陷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与以往不同,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极大的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传统社会到网络社会,网络文化这一独特的网络精神传播打破了多维限制,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就处于从传统模式教育到新媒体模式教育的变迁中,这是一个系统模式体系的蜕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一个自我变化的过程。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成员国至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互相磨合裂变,并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移植。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高方向的延续,是渐变与突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不能失去自我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要向着自主性变革和更高的方向去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但网络传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手段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网络文化传播也存在着利与弊双面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它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所以,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如网络文化传播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容易在虚幻的网络世界迷失自我,并影响到现实世界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构建的思想政治意识要比传统社会更加丰富也更加纷繁,这既是我国当前革新现实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对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三、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关系
当今,多数人们存在着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行为惯性,但是新媒体的便捷性、海量化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迅速打破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地位。伴随网络发展出现的论坛、电子期刊、微博、微信等,开辟了全新的信息领域平台。当前,面对网络技术革新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传统媒介不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还要认清本身发展中一些滞后因素,直面现实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为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世界中的传播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过去对于传播规律的认知也应做调整并发展。“新媒体”自身存在的利与弊,使得它在传播信息的数量和速度等方面,是传统的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依据计算机和数字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平台,汇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还有数据等于一体,并且不受地域、时间及数量等限制,贯穿于世界网络并且实现了全面覆盖。其中,网络趋向之一的彼此互动性,使得传播者与传播受众处于二者平等的地位。加上互联网的全球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得一数据信息的交换及共享的不定性大增,可信度也是大打折扣,这就给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的最大特点是用其进行对外交往,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将使得机器取代人们彼此的交往,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得先进而人却愈发封闭,人际沟通出现退化。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网络交流空间还缺少有效的管制措施,使得一部分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提供了滋生和繁育的温床,影响思想道德领域的引导、教育。
以书报期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来讲依旧是他们接触最广的主导媒体模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赖性,长时间以来传统媒体所形成的资源等较大优势对于新媒体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所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赵惜群,翟中杰.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从传统到网络[J].思想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