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

2014-10-21 05:53杨慧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杨慧

摘 要: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基础教育要以义务教育为重中之重,而当前义务教育要以区域、校际和群体均衡为根本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均衡化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化解义务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对于教育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内涵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题中之意,而义务教育均衡化对特色教育的追求则是实现我国高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价值诉求;全民教育;优质均衡;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58-02

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背景下,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根据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更是我们为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普及和公益性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着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弥合这种差距。

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日益激化的矛盾和问题:高额的择校费及其激化下的各种考证热、补习班已成为家长儿童的梦魇;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我们该如何正视农民工子弟入学的难题;择校导致的流入地日益严重的财政压力及学校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种种问题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践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及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化是一个系统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均衡化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化解义务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内涵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题中之意,而义务教育均衡化对特色教育的追求则是实现我国高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1]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义务教育均衡化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当前,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理论思潮: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对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实现则更有价值。

二、当今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两大理论思潮

(一)义务教育均衡化与终身教育

正如保罗·朗格朗所说,概况而言,终身教育“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综合”[2]。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各国逐步实现了教育的世俗化、普及化之后,教育才日益显示出其无限发展的空间。即便如此,时代的局限所许给教育的只能说无奈的现实。现实教育似乎过多局限于功利性的目的,即它遗弃了人本身,过于功利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需求,相对于自身的发展,人们似乎急于完成学历教育,对学历文凭的追求胜过知识本身。而终身教育则是试图克服现实教育的这一局限,它不再囿于时间、地点、民族种族,它不分年龄性别、地位身份,人都可以获得学习机会,获得急需的发展。这也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理念指导下的多样化实践。而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一种平均主义,“以特色求发展”才能达到相对意义上的均衡,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才真正符合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观。

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它是理想的,是我们每个人所渴求的,正如义务教育均衡化是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理想一样。我们追求教育公平,更希冀于关注教育的内在,适应个性发展,为儿童建构意义丰富的未来。

(二)义务教育均衡化与全民教育

如果说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那么全民教育则更多关注于普及教育。全民教育具有水平、层次和程度上的含义。18世纪英国教育家有言:“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是由于教育之故。”全民教育旨意于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又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障。社会平等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社会平等的核心是人的平等,人的平等首先要取决于社会能否给予他们平等的教育。

在2000年,达喀尔会议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中提出,世界教育发展目标应从全民基础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即不仅关注入学率、升学率、扫盲率,更追求教育的质量,优质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社会的发展使教育在普及程度和教育层次上都有显著提升,这些使得全民教育日益呈现终身化、均衡化、优质化的取向。全民教育的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化是相契合的,并且为义务教育均衡化提供发展的契机。义务教育均衡化关注教育公平实现的同时,更关注教育品质的提升。而全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化从均衡走向公平的基础,全民优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化从薄弱走向优质的关键。

三、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内在诉求

(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基本要求:从均衡走向公平

2007年全国1.48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发费,2008年8月,国务院决定,从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1]。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取消重点校制度,清理整顿“改制学校”等都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当前“择校热”降温,但在一些大城市,相对于几万元的择校费,城市义务教育免费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虽然从2005年国务院部署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然不足,加上以前盲目“普九”带来的债务问题以及管理不善导致的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中小学布局分散,存在的交通安全事故隐患;低工资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使优秀师资流失严重,许多地方要靠代课教师来支撑。种种问题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这又进一步拉大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把义务教育分为优质和普通,是对义务教育的曲解。义务教育的基础公益性质本身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竞争、筛选、淘汰的职能,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实现教育的公平,仅仅依靠取消“重点校制度”、“择校费”等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义务教育来说,发展性固不可少,但补偿性才是其本质内涵,补偿的核心在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经费重点向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倾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教育差异,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目标:从薄弱走向优质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差距表现在设备、校舍、经费和师资等方面,根据2005年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统计显示,在设备、校舍等方面,重点学校通常比非重点学校优越3倍-5倍,在经费上,分为经常性投入和非经常性经费,首先是经常性投入的差距,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普遍比非重点学校高出15%-20%;重点学校的教职工资通常占经常性经费的60%左右,而非重点学校教职工工资通常占到80%左右。在师资方面,无论是学历构成、师生比,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比例,还是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取得特级教师的荣誉等方面,重点学校都要比非重点学校的机会多得多,优越得多[1]。而学校之间的隐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费的充足提高了重点学校收费和吸引优秀生源、优秀师资的能力。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导致薄弱校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愈来愈弱,而重点校获得更优秀的发展机会,愈来愈强,进一步拉大区域、校际以及群体间的差异。

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根源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包括物力资源的配备,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生源的质量。有人说“义务教育的均衡就是教师的均衡”,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学校间的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因此,师资公平均衡配置就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正式公布,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重大项目。其中的亮点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今后十年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化,走义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之路,是我们的追求,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