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杰 郭鑫 赵金元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我国近现代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了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本文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及意义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综述;五四精神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19-02
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今已有九十多年。五四运动后的每个五月四日对于中国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2014年5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释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指出“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这对于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青春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和意义的研究做总结梳理。
一、对于五四运动原因的研究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学术界总体认为其根本原因包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则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除了以上的原因,近几年学者指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新的分析。谢渝[2]和董立仁[3]认为,五四运动的发生,离不开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甲午战争以后民族意识的急剧发展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对组织力量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陈春梅认为,这场政治运动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4]。何冰和马丽丹[5]指出“五四”青年对真理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有的学者[6]还指出留日学生的爱国斗争为又一因素,且在此后的运动中起了排头兵的作用。
从国际因素方面研究。董振平探讨了美国因素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影响[7]。张德旺和谢治东从朝鲜因素方面阐释,提出“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促发和推进[8]。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人物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的人物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对这些人物的研究也是从狭隘到广泛,从忽视到关注。
近年来,除了对陈独秀、胡适等突出知识分子的研究,学界还对这一时期的其他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代表人物有罗家伦、梁漱溟、吴佩孚和国民党人士等。
学者冯夏根[9]指出:罗家伦堪称五四运动的健将。他是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是“五四运动”一词的较早使用者,并最早撰文阐述了五四精神。熊吕茂指出,五四时期的梁漱溟是文化多元主义者,他始终赞赏民主和科学,以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10]。
关于军阀吴佩孚的研究。郭剑林[11]指出,吴佩孚在运动爆发后,主张召开国民大会,联合西南军共同对外,反对巴黎和会签约和北洋政府逮捕学生,公开站在爱国群众一边,甚至主张对日宣战,起到了他所该有甚至超额的作用。
关于国民党人士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研究。陶季邑认为:五四运动期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国民党理论家们作为理论先锋在《星期评论》与《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同期《新青年》所不可及的[12]。然不足之处则是他们只客观宣传但主观反对实行。
三、关于五四精神的研究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运动中凝结的五四精神深沉且意远。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罗家伦,在运动期间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文章中最早概括了五四精神,被认为是“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觉的精神”[13]。除此之外,对于五四精神的内涵,学术界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有人认为是批判旧传统,有人认为是民主和科学,就此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热烈的讨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就是指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其真正的核心是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蔡元培先生曾说:“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是建立在民众的良好的民主意识上的,民主宪政是世界发展的潮流。”[14]吴家庆对民主又做了具体阐释,强调“公民民主意识包括对自身民主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对社会政治生活中自我价值、自我人格的评判。”[15]金思宇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但民主和科学的内核是不变的。五四期间,西方科学知识和成就的传播,为国人开阔了视野,为中国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田克勤认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灵魂”[17]。此外学者们从人文角度阐释五四精神。朱志敏将五四精神归结为科学、民主、宽容[18]。陈敏荣总结,五四精神就是“从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19]。袁庆新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强调人的价值,宣扬人的主体性,主张人的自由自主”[20]。
关于五四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精神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刘春雷和范微指出,五四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有学者提出,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意义更为深远。五四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22]。杨锦从价值观角度说明,五四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与当代青年共成长[23]。
四、五四运动历史地位、意义的研究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近代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尝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赵曜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24]。还有学者划分不同对象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意义,这些对象包括共产党、政治发展、民族和人民以及文化等。冯琳[25]和李蓉[26]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沙健孙[27]同意以上观点,并指出这是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和最大收获。有学者研究了五四运动对于民族和人民的重大意义。李东朗指出,运动广泛动员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了广大国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28]。齐卫平从人民思想解放的角度阐述了五四的意义,他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促进知识分子思想转变,这在民族遗产构成中具有重要价值[29]。在政治发展的层面上,萧超然和宋月红通过考察五四运动史实,认为五四运动为政治发展提供思想资料、认识根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近现代变革[30]。王续添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强调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创造新文化,建构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使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3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2]谢渝.社会心理与五四运动的爆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1(4).
[3]董立仁.民族心理的嬗变和五四运动[J].湖北大学学报,1991(2).
[4]陈春梅.“五四”运动爆发原因再探[J].北方论丛,1991(4).
[5]何冰,马丽丹.“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关系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6]张德旺.“五四”运动国际背景研究两题[J].求是,1992(2).
[7]董振平.美国因素与五四运动的发生[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8]张德旺,谢治东.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9]冯夏根.罗家伦与五四运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熊吕茂.梁漱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2).
[11]郭剑林.吴佩孚与五四运动[J].河北学刊,1993(5).
[12]陶季邑.五四时期国民党理论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13]罗家伦.论五四运动的精神[N].每周评论,1919-05-29.
[1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9.
[15]吴家庆.民主意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16]金思宇.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的基本内核[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3).
[17]田克勤.五四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18]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5.
[19]陈敏荣.对五四精神的重新审视[J].理论月刊,2002(5).
[20]袁庆新.“五四”精神与现代化[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1]刘春雷,范微.论“五四”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22]何冰,马丽丹.“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关系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23]杨锦.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J].金田,2013(3).
[24]赵曜.“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地位[J].科学社会主义,2009(2).
[25]冯琳.“五四精神与20世纪中国历史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1999(5).
[26]李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J].中共党史研究,2009(6).
[27]沙健孙.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28]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J].中共党史研究,2009(6).
[29]齐卫平.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显示的历史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3).
[30]萧超然,宋月红.“五四”新文化与现代中国[J].东方,1999(4).
[31]王续添.五四:建构民族主义与凸显社会转型[J].史学月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