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群众路线精神 开拓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2014-10-21 20:09张冬梅王金玲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张冬梅 王金玲

摘 要:统一战线贯彻群众路线精神,需要体现群众路线服务民众的宗旨;需要体现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践行以人为本思想;需要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挥统战法宝作用;需要实现群众路线的工作目标,践行同心思想理论;需要解决群众工作的困境,从而为建设公平正义社会而发挥作用。

关键词: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同心思想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015-02

一、统一战线应体现群众路线的工作精神,强调服务民众宗旨

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统一战线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强调服务民众的宗旨,不断地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

首先,心系民众,注意情感交流。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要和广大统战人员结成亲如兄弟姐妹的朋友关系,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正愿望和需求,想在他们之前,做到他们之前。

其次,稳定人心,协调各方利益。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和调整,我国的利益集团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益严重。统一战线一定发挥好协调关系的优势,照顾好各方面同盟者的利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是他们切实利益的忠实代表,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再次,深入基层,搭建新的平台。统一战线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从基层入手,深入社区、深入社团、深入农村,反应基层民众的最迫切的需求。同时必须不断地开创新的统战工作模式、搭建新的工作平台。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温暖工程”、“光彩事业”等都是深入基层、帮扶贫困学子、解决群众困难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统战工作思路,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社会反响。统战还可以把工作方向更多地转向关注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如农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他们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又有限,所以被社会所歧视和排斥的这样一类边缘化群体。但是这一类人并不占少数,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再如生态文明建设、道德文明建设,这些都是决定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的密切关注。而统一战线无疑在这些方面工作可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二、统一战线应注意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人不仅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成立,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群众路线中要求“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原理,同样适用于统一战线中,要求统一战线在工作中充分相信和依靠党外人士,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调动广大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呢?

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统战工作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体谅和包容广大党外人士,鼓励他们直言、直谏,让他们真正成为我党的挚友和诤友,紧密地团结在我党的周围。

第二,政策支持,利益驱动。以国家政府的身份,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一些具体的政策去支持他们所进行的工程、项目,对于其中有重要大贡献者要予以适当地奖励,肯定他们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三,健全机制,发挥民主。统一战线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条民主战线,独断专行、强迫命令不是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统一战线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面对不同政党、不同派别、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工作对象,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通过适当的沟通渠道,让他们得以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意思和主张。中共十八大还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命题。可以说,民主是统一战线的生命线,是我们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统一战线应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挥统战法宝作用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指的就是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方式,集中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汇聚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统一战线在从党外人士中集思广益、聚集力量方面,是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第一,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是指统一战线在团结和联合群众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目前的统一战线内部构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四个方面,具体包括15个层面的统战对象。统一战线的这种广泛性,显示了统战群众基础的强大,显示了统战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宽广,显示了统战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作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宝库的优势,就需要放下姿态、谦虚谨慎、静下心来,以学生的身份,去向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求教,并且逐步扩大有序参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统一战线具有包容性。统一战线的包容性即是针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而言的。统一战线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这种特征更显示出了政策的灵活性。在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思想观念。然而,通过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表达出来,同时又能激励和引导这些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

第三,统一战线具有社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社会阶级的分化与调整,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统一战线在领域、对象、方式、等方面必须进行拓展,并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统战工作的社会化趋势,促使统战工作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平台,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从而使得统战工作力量不断充实,作用日益彰显,扩大了对社会的政治影响,促成了“大统战”格局的形成。

当下,我们正处在为实现习主席所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起努力的阶段,我们正处在政治经济改革的风尖浪头,我们正处在“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奋斗历程中,如何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探索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尤为重要。

四、统一战线应实现群众路线的工作目标,践行同心思想理论

群众路线要求“到群众中去”,指的是要把我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而统一战线的最终目标也是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党外人士的共识。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党和党外人士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是新势式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指针。

“同心”,首先要做到“共识”。我们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要就必须不断地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大旗帜为引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以及细致入微的工作,逐渐地让统战成员加深对我们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扩大共识,从而把我党的主张,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成他们自觉行动。形成“共识”可以说是统一战线建立并得以巩固和壮大的前提和基础。

“同心”,要以实践作为载体。“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反过来验证思想,影响思想,推动思想进步。”[1]这就需要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营造具有凝聚力、感染力的“同心文化”;加大实施以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同心工程”的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同心品牌”。

五、统一战线应解决群众路线的工作困境,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公平正义是人类在道义上、愿望上所追求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它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它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弱势群体不被社会关注,如农民工落户难、就业难、讨薪难、住房难、子女就学难;司法行为不规范,人们失去了正当的维权手段,致使“群体性事件”繁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个高收入者占少数而偏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以上种种,使得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失去了它应有的坚实基础。

统一战线由于其特定的运行机制,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得它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统一战线应发挥渠道优势,充分反映社情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能够在最大范围地、以最快速度地、把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意见集中起来之后,我党要在其大政方针中有所体现,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这样才是做到了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才能赢得民心。

其次,统一战线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加强我党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监督是一种外在的柔性的监督形式,但这种形式虽然没有强制力却已经写入了宪法,写进了党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使民主监督权力的这些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他们具有超脱的地位,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能够不受地方或部门利益的限制,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和批评。这种监督能让我们的党听到不同的声音,能更好地防止和纠正工作中偏离人民利益的行为,从而加强作风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任钢建.同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