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娇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6)
浅析城市可步行空间的基本特征
陶玉娇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6)
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市民出行必定需要穿过各式各样的可步行空间,如何获得良好的步行体验与感受,需要我们解析与归纳出城市公共空间中可步行性空间的基本特征,本文将对步行空间的尺度等级、连续状态、公共特性三个基本特征展开对城市形态学的探析,从而进一步将整个城市空间的公共性与民主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城市空间;可步行性;尺度等级;连续状态;公共特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不断发展,面对空前的城市交通压力以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选择“步行”无疑成为可以缓解这一现状的可行方式,同时,步行亦对于城市传统中心区的复兴和促进人际交往以及提高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可步行性”的概念定义,因为个人看待和评价事物的角度不同,同时所涉及到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致使目前也尚未有一个精确和统一的定义,但是就各专业领域综合加以分析,可步行性的基本定义被认为是指“建成环境对于步行的友好程度”,进一步可拓展为“城市环境对于步行所达到的支持程度及步行者对整个步行体验的评价”,更有许多研究人员将它具体解释为“一个地区的建成环境和土地利用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该地区居民采用步行方式休闲、运动、获得商业与公共服务以及通勤”。包括各类新兴的城市研究理论也主要基于此出发点,类似TOD、TND等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诸如过街天桥、步行街、步行广场、公共步行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步行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也充分反映出了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们以及城市市民对改善城市步行空间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期望和要求,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情况却远不如预期所达到的效果,一些不善意的步行式体验依然给我们步行者带来很大的困扰。面对这种落差,许多国内学者究其原因,将其归结于步行交通设施的不完善、空间尺度的不合理、步行空间内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单体建筑设计和整体城市设计之间的错位与脱节等几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这几点的分析与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首先,城市可步行空间不是一个松散的空间,它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指的是所有的面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接连起来形成一个人性化的和谐舒适的步行环境。这便说明城市步行必然有赖于城市物质空间的支持,因此,城市步行空间、可步行性与城市形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可将城市步行空间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尺度等级、连续状态和公共特性。可步行性的感知体验与评价完全受到它们的存在状态与实现程度的影响。
空间尺度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感知,而尺度控制也是城市可步行空间的首要因素,其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组织与体验观察。一个正常的步行行为的完成,总是需要经历各种不同大小尺度的空间。比如,一位上班族需要步行到两个街区以外的家,那么首先他需要通过走廊、电梯厅等建筑内部空间,然后到达一楼门厅,出门后穿过楼下的花园顺着街道的人行道步行,路过斑马线安全通过不同车流量的街道,最后到达小区门前,在经历小区内景观道路到达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整个步行空间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外空间又分层级为街道和街区等不同尺度的空间,而相对于这些尺度,作为步行空间组成部分的地面的铺装拼贴、踏步、坡道和街道旁的休闲椅,它们的尺度更小,甚至于一些树下空间都作为步行空间组织的控制点。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职员所经过步行路径空间都有自己合适的尺度,总而言之,城市步行空间的建设是从局部到整体都需要细细考虑的系统性工程,过分强调设计时的图面构图,只对臆想中的所谓节点去过度强调其标志性,却忽视了生活中整个步行系统的完整体验,如此只会对可步行性体验的整体评价带来巨大影响。
连续的随意步行是整个城市步行空间网络建设的终极目的。就自身的感受而言,我们似乎可以发觉,那些具有良好空间连续性的城市设计往往能给人心理产生积极地作用,比如说步行距离似乎没有想象中长,步行体验也随之变得更加放松、愉悦。空间连续性首先要求的就是:城市空间不断变化过程中针对不同场合和需要,有不同尺度的组件与步行者适应。例如在铺装更加适宜人们步行的高品质地面材料时,不应该出现断层和盲区,应该考虑涵盖整个步行路径空间;人行道的景观品质和安全性必须建立在为人服务的基础之上,不应被车辆侵犯。生活在城市环境下,步行交通总是需要贯穿不同尺度的步行空间才能顺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回家的办公职员所经历的步行路径。所以,步行空间的连续性还体现出尺度层级的转换与衔接,即是两个不同尺度层级的有机实体是怎样匹配起来的。广东某些地区的骑楼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步行空间,以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为例,骑楼将建筑内部空间的沿街底层外缘灰色过渡空间向外开放,形成新的室内与室外之间过渡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体验。
城市步行空间还应该具有历史连续性,一方面,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在几千年的城市演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步行方式以及人们对于步行空间的基本尺度要求和对步行空间的观察与体验方式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城市可建设用地资源的紧张和盲目追求商业上的高额利润,加快了旧城改造与更新的速度,面对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历史传统街巷以及富有趣味性的传统步行空间被拆除以及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方盒子现代建筑与排排竖立着的高档公寓。传统的具有良好步行体验的空间就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迅速的消亡了。
步行是每个城市公民最日常的基本行为模式,也就意味着其所代表的公民基本权利,随着城市空间中愈来愈多的公共空间开放给市民自由步行玩乐,那么对市民来说在这个城市得到的归属感将会愈来愈强,由此能更加积极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释放出城市的活力。通过步行体验,是公民对环境发生互动反馈的最有效方式,能真正从人本角度,而非当下的车行优先去规划建设公共空间,也就是说,公共特性作为步行空间最主要特性存在于日常基本生活中,是城市可步行空间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空间公共性,以往主要是从空间社会学与政治学的角度去进行探讨,然而这种对于公共空间的可步行性探讨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步行是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展现,市民对于自身公民权利的维护与追求又体现在营建城市的可步行空间,步行空间在城市中“占用”的比例越大,“贯彻”的越深,城市空间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也日益显现。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把社会学相关理论成功地引入到城市空间的研究中,但他们的关注焦点却局限在空间的逻辑性和社会形态方面,而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具体的物质空间状态,因此,需要迫切地将空间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学通过在物质空间中解析出来,尤其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解析。
结语:今天,随着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城市步行的意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功能,生态、和谐城市的建设都与之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步行空间的范畴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行通道、过街天桥、步行广场等,它已经逐步渗透到城市生活空间中每一细节,人行道上花坛高低,铺砖花纹与尺寸,材质在不同场地上区分,对步行体验产生舒适性差别都应在考虑范围内。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中,要想进一步更好地完成城市步行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主动提升城市空间公共性和民主性,是摆在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边扬.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2007.
[2]柳权.道路交通环境的城市设计观.城市规划,1999.
[3]芦原义信,尹培桐.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项秉仁.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梁鹤年.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城市规划,1999.
[6]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7]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南京:东南大学,2002.
J05
A
1005-5312(2014)2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