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梅
随着新课程理论的深入推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愈来愈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法逐步让位于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法。讨论法便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的方法。实践证明,若运用恰当,讨论法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若以教师讲授为主,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导致其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而讨论法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效地避免了分心、走神现象。比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在带领学生感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加深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一关键环节中,若由教师直接分析,很容易把课上成为对百年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简单回顾,很难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若在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则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从而大大深化对抗战意义的把握力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合理运用讨论法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动锤炼的过程。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勤探究,才能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参与式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无疑是为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提供契机。讨论中,为了求得确切答案,学生势必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很多的历史课堂讨论,比如《戊戌变法》一课中 “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以及《全面内战的爆发》中“为什么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等问题,都需要运用上述一种甚至几种思维方法才能探究出答案。无疑,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三、适当运用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感
讨论不同于个人独立思索,需要集体配合才能进行。在讨论中,学生们群策群力、竭尽所能,力求给出最圆满的答案。每当有学生作答,其余的学生均认真倾听、用心思考,那一刻,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隔阂消融,每个人的智力、情感仿佛都凝聚在了一起,共同指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名学生的回答,要么得到大家的赞同,要么虽然遭遇否定却启发了思维,使问题解决朝向科学的方向。在这个过程里,学生有意无意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从而使集体呈现出团结向上的态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并从中受益。
四、巧妙运用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个性
在实施讨论法过程中,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作为一项集体合作学习活动,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彼此影响。腼腆害羞、不善言谈的孩子会受到性情开朗、自信、勇于表现自我的同学的影响,其心理与行为也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而草率鲁莽、粗枝大叶的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妥受到来自集体的矫正性反馈,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这一层意义上看,积极运用讨论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个性。
为了使讨论法的作用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发挥,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应避免过难或过易。如果问题设定得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讨论半晌无果,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还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降低其历史学习兴趣。而如果问题设定得过易,学生谈论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结论,则会使得讨论法的价值无从实现。所以,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材,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等实际状况为出发点,拟定相关问题。
比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设计这道课堂讨论题是出于如下考虑:首先,经过两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初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有讨论这道问题的能力基础。其次,这道题目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在联系旧有知识中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得到结论,具有一定的难度,有讨论的价值。再次,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学生曾经接触过类似问题,用心听课、善于归纳的学生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所以讨论具备了顺利开展的条件。最后,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普遍感兴趣,对其爆发的原因充满了好奇,从而会兴趣盎然地参入讨论。基于以上四点考虑,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重温了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的一幕后,组织学生对这道题目进行了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今,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也处于探索之中。历史教师如果坚持教学实践,潜心钻研、不断改进,会使讨论法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并成为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力工具。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