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处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2014-10-21 11:04葛东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战场材料历史

葛东华

关于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主要内涵,朱汉国教授曾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本知识。第二,基本技能。第三,基本历史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历史课堂主要是侧重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如重要的历史事件、时间、原因、影响等,这在教材中都有很直接的体现。教师的上课等于是把教材重现,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变成了机械的画书本、背书本、默书本。虽然高考改革已经好多年,各地都在进行高效课堂的建设,但是这样的课还是大行其道、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考试时有很多平时背过的历史知识学生做不出来,或者是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很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记忆不牢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先忘记不熟悉的。所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遗忘率会很高,这些知识也根本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能力呢?其实最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变。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孙中山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对学生是一种生动的教育。在近代史上还有无数像孙中山这样的人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想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正确远大的理想会不断给予他们正能量,激励他们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三、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智能和个性发展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例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编演短剧,以下是最后一幕《志士诀别》。

(旁白: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家……)

梁:听说皇帝已经被太后囚禁了,估计你我也难逃厄运,我们一起走吧!

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我愿意为变法流血,我愿意以我颈中鲜血唤醒国人。

梁: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还是先避避风头再另作打算。

谭:我已经说过,我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而已,你不用再劝我。

梁:留得青山在……

谭(以手势打断):你别劝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你们走,图将来;我死,酬圣主。两件大事同样重要!

(旁白: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镇定自若。)

谭(边书写边大声诵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旁白:9月24日,谭嗣同与其他5位志士被押往宣武门外菜市口。这时,刑场上已经聚集了上万群众。)

谭(神色不变地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旁白:为了救亡图存,33岁的谭嗣同从容就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梁启超则东渡日本,继续进行维新事业。)

短剧表演完之后,教师继续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谭嗣同,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不会走?

(回答“走”的占多数)

师:如果我是谭嗣同,我可能也会跟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走”,因为生命是宝贵的。但正因为谭嗣同选择了“不走”,因此他的形象才更加高大!大家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生:……

通过这样的短剧编演,学生对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爱国进取、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师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学会做什么样的人和应如何做人,从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以及锐意进取、改革开放的观念和爱国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结合新课改理念,利用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和细致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责任编辑庞丹丹)首先,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搞清所教知识的完整体系。我们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为例,时间跨度8年,涉及历史知识繁多,如果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那就有很多地方会让学生容易记乱。比如南京大屠杀与淞沪会战的关系,日军在潘家峪的屠杀属于抗日战争的哪一阶段等。所以教师要把抗日战争的阶段分清楚,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明确告诉学生。这属于基本知识的范畴,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最基本的史实和真相,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解决,然后让学生简单记忆即可。

其次,教师要对基本史实中的内容进行定位和思考。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教学有一种不良倾向,即为引导学生而引导学生,其表现为让学生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许多展示课、公开课,学生表现得很活跃、很有思考力,其实都是在课余做足了铺垫。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历,真正在原生态的课能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恐怕很难。例如教材中“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个表述就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什么时候形成,谁先提出来,其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对此能理解吗?教材根本没有表述,教师需要补充吗?二是不知道中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所做的贡献,又如何理解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呢?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以后,再适时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材料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详细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的过程,通过对资料的解读,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竭力主张成立统一战线,国民党迫于形势被迫赞成,最终使统一战线确立。

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结论,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途径。例如教材中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的表述,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我相信很多学生能够记住,但是凭学生的能力和经验能理解吗?笔者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配情况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7个团10个团7个团37个团15个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亨利·米歇尔的“唯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思辨能力。现在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题目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而且基本上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包括很多内容甚至与教材的说法不一致。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能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云。如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书本中根本没有表述,以前的观点都是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卖国,只有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通过展示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如下:“八·一三淞沪战役”,国民党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从1940年5月1日至下旬,以枣阳为中心,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率第74师、第9师及总部特务营与敌人血战,身中六弹殉国,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结论:国民党积极抗战,为抗战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只有教师带领学生去积极思索,提出疑问,认真求证,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总的来看,历史知识的教授只是历史课堂的铺垫和基础,历史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把历史知识的教授融合在历史能力的培养中,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巩固历史知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德]赫尔曼·艾宾浩斯.记忆的奥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材料一: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配情况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7个团10个团7个团37个团15个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亨利·米歇尔的“唯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思辨能力。现在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题目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而且基本上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包括很多内容甚至与教材的说法不一致。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能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云。如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书本中根本没有表述,以前的观点都是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卖国,只有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通过展示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如下:“八·一三淞沪战役”,国民党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从1940年5月1日至下旬,以枣阳为中心,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率第74师、第9师及总部特务营与敌人血战,身中六弹殉国,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结论:国民党积极抗战,为抗战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只有教师带领学生去积极思索,提出疑问,认真求证,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总的来看,历史知识的教授只是历史课堂的铺垫和基础,历史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把历史知识的教授融合在历史能力的培养中,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巩固历史知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德]赫尔曼·艾宾浩斯.记忆的奥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材料一: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配情况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7个团10个团7个团37个团15个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亨利·米歇尔的“唯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思辨能力。现在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题目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而且基本上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包括很多内容甚至与教材的说法不一致。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能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云。如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书本中根本没有表述,以前的观点都是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卖国,只有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通过展示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如下:“八·一三淞沪战役”,国民党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从1940年5月1日至下旬,以枣阳为中心,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率第74师、第9师及总部特务营与敌人血战,身中六弹殉国,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结论:国民党积极抗战,为抗战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只有教师带领学生去积极思索,提出疑问,认真求证,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总的来看,历史知识的教授只是历史课堂的铺垫和基础,历史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把历史知识的教授融合在历史能力的培养中,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巩固历史知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德]赫尔曼·艾宾浩斯.记忆的奥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战场材料历史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可爱的小瓢虫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新历史
材料
记忆的奥秘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