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修
鲁迅的经典短篇《孔乙己》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一,小说通过对孔乙己人生际遇的叙写,塑造了一个寒碜破败、潦倒穷困的旧知识分子形象,给接受者呈现出深刻而又多元的主题意义。就整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而言,作者白描手法的娴熟运用,对于全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和价值。
白描原属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之一,亦称“白画”,后用来指称写作技法,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勾勒对象的特征”(《现代文章写作教程》)。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将其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先生对白描手法的娴熟运用已成共识,如《祝福》对祥林嫂外貌的刻画:“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阿Q正传》中关于阿Q的肖像描写:“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因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小说文本已成为教师进行白描手法讲析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教师结合文本,对白描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更是引导学生解读作品的要津。下文我们将对《孔乙己》中的白描手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给读者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点启示。
《孔乙己》中白描手法运用比较典型的有两处,一在孔乙己开始出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一则处于小说收尾,也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两处白描的使用位置不同,其作用内涵也不尽相同,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研究。作者选择在孔乙己出场时对其进行简笔刻画,对后文孔乙己形象的塑造具有总括和提示意义。这次白描只有三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总体概括。根据文本我们知道,“站着喝酒”的多数是“短衣帮”,这属于旧社会比较底层的阶层。而“长衣衫”则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与短衣帮相区别的另一个阶层。问题在于孔乙己虽然着“长衣衫”,但又只能“站着喝”,陷入身份认同危机,因此孔乙己不属于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群落,是一个“多余人”,这也暗示了其悲剧性命运。第二句言明孔乙己的身材“很高大”,暗示出这个人本可以和“短衣帮”一起通过自己的力气挣得一口饭吃,虽然穷困却能获得一份人的尊严和价值。脸色“清白”,显示出孔乙己的健康状况。常有“伤痕”为后文孔乙己常常挨打暗下伏笔,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境遇。最为传神的是作者在描绘孔乙己的胡子时用了“一部”,这表现出孔乙己“花白胡子”的蓬乱和无序,也显示出其境遇的衰落。这次白描的最后一句是:“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将显示人物身份与地位的“长衫”与“脏”“破”“十多年没有补”“没有洗”等状态相互并置,映照出孔乙己独特的身份意义,以及尴尬的生存境况。后文孔乙己所有的行动、语言以及遭遇都可以在此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可以说,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出场的肖像的白描是具有摄魂夺目的作用的。
小说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仍采用白描,再次对其进行艺术性的简笔勾勒:“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的脸色已经由“青白”变为“黑而瘦”,生活的极度困顿和心理的极度摧残,已将孔乙己折磨得“不成样子”,而这样的生活甚至对于孔乙己已经是煎熬。由于被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原有的“高大身材”已不复存在,只能“盘着两腿”,长衫也已换为“破”夹袄,其读书人的身份已经完全被解除,陷入混乱之中,可见其身心受到了严重创伤。用来垫身体的“蒲包”也是“挂”在肩上,这显示着孔乙己的身体和心理均处在死亡边缘,也预示着孔乙己——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
通过对两次白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重在确立孔乙己的身份、地位,也显示孔乙己与众不同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后一次则是强化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结局。写作位置不同,意义相异又不断深化,一个沦落、潦倒、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要言不烦,重点勾勒,突出特征,独成画面,奇中有趣。”(《现代文章写作教程》)是白描的写作关键,《孔乙己》中的白描手法运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呈现出简洁、含蓄的美学价值。
对孔乙己的外貌的描写,作者独独选取了身材、脸色、胡子、长衫等物象,达到了辞约义丰、传神摄目的艺术效果,让作品具有了艺术的张力。另外文字的简略则意味着作品的“含蓄”,作家对孔乙己的刻画,并非仅仅是出于孔乙己外部轮廓的简单展示,其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说不单是外部形象的展示,更是内部灵魂的深笔出击。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