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2014-10-21 16:44覃婉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西园切入点李白

覃婉露

因为我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少老师也望洋兴叹。其实,诗歌鉴赏复习也是有迹可寻的。我认为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作用,以我个人经验试谈以下几点。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等,这一信息很重要,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有的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要么是相反、相对,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但从后面两句看,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因此,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当然,以上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和失误的地方,我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不吝赐教。总之,在高三诗歌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备学情,备教材和备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我们要当好总指挥的角色,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有效地复习诗歌,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胸有成竹地梦圆高考。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西园切入点李白
游西园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诗仙李白的归宿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公子家
题小松
倒下的那一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