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盼++李建勋++高鹏
摘 要:在飞机制造中,对产品的装配准确度和工艺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理的容差分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容差优化和工艺选优是飞机制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阐述了容差分析与优化的流程,并指出容差优化具有评价工艺能力、提取控制目标影响因子和改进工艺的作用。利用商用容差分析软件,针对某机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缘进行了容差分配方案的优化,验证了容差优化的作用,为实际装配工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飞机制造 容差优化 水平尾翼 固定前缘
中图分类号:V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084-03
在飞机的设计、工艺、制造、装配等过程中,容差的合理分配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制造成本、装配工艺性等。对零件容差要求严格,零部件装配准确度高,装配工艺性好,而零件制造成本增加,产品超差率提高;反之,对零件容差要求宽松,零部件装配准确度低,装配工艺性差,而零件制造成本减少,产品超差率降低[1]。因此,在飞机制造过程中,需要对零件的容差给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并进行方案的不断迭代优化,从而合理地协调产品的性能、制造成本和装配的工艺性。可见,容差优化己成为提高飞机装配质量和缩短研制周期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容差优化方面,国内外作了相当的研究,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最小成本法、遗传算法、模糊综合法、人工智能法等。
本文基于VisVSA技术,以水平尾翼为例,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容差分配方案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容差分析的精度和容差设计的合理性。
1 容差分析与优化流程
容差分析及优化的主要工作过程,是根据工程/制造/装配工艺确定的零件公差、装配路线及基准传递路线建立容差传递尺寸链,利用计算机模拟装配的方法,最终得到控制目标的工艺能力指数评判,对工艺方案进行验证,最终从不同的工艺方案和装配协调路线中优选出一套合理的方案。容差分析与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容差分析与优化的流程可以看出,容差分析与优化是通过对控制目标的超差来源进行数字化定量分析。其作用如下。
(1)计算工艺能力指数Cp和Cpk,评价产品的装配质量。
Cp可以理解为某一工序保证加工质量的能力。Cpk可以理解为某道工序的加工精度能满足公差要求的程度。Cp和Cpk的计算公式如下:
(1)
(2)
其中:为控制目标要求的上限;为控制目标要求的下限;为正态仿真结果的均值;为正态仿真结果的标准差。在仿真分析环节,将控制目标要求作为输入条件,通过仿真装配计算产品装配工艺的工艺能力指数Cp和Cpk来评价工序的工艺能力,从而评价产品的装配质量。一般要求Cp值要大于1.33,如果低于1.33说明出现不合格产品概率大,但Cp值过高会使成本增加。
(2)提取控制目标的影响因子,并计算影响因子的贡献度。
贡献度为影响尺寸琏环节的因素对尺寸链的贡献程度。通过商用容差分析软件的仿真计算,可以提取出控制目标的影响因子,计算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因此,在对容差分配方案进行优化时,着重改进贡献度大的因子。
(3)对容差进行迭代优化,改进装配工艺方案。
结合VSA容差分析软件模拟产品的装配,对容差分配方案进行优化,最终满足质量要求、设计与制造要求,达到改进装配工艺方案的目的。
2 容差分配优化
本文以水平尾翼固定前缘为例,说明如何使用容差分析模型进行容差分配方案的优化。
2.1 固定前缘介绍
水平尾翼固定前缘由钣金蒙皮、钣金封闭肋、钣金支撑肋以及机加连接肋组成,
其组件结构如图2所示。
2.2 控制目标要求及测量目标转换
水平尾翼固定前缘的控制目标及要求如表1所示。
在VSA容差分析软件中,外形容差和间隙都不能直接建立其测量目标,需要将两个控制目标转换为VSA中可以测量的目标,通过可测目标的仿真结果来反映控制目标。
2.3 原容差分配方案分析
应用容差分析软件VSA,建立固定前缘的仿真分析模型。按照实际装配工艺方案,将原容差分配方案输入到仿真分析模型中,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来验证原容差分配方案的可行性。
2.3.1 原容差分配方案输入
固定前缘蒙皮的容差输入如图3所示,蒙皮外形上3个点为A基准,端面2个点为B基准,蒙皮外形上1个点位C基准。蒙皮的外形精度为-0.3 mm/+0.1 mm,厚度公差为±0.14 mm,工艺耳片孔的位置度为Φ0.1 mm。
钣金封端肋和支撑肋的容差输入如图4所示,肋的腹板平面为A基准,腹板上的工装定位孔分别为B、C基准。肋腹板面的平面度为0.1 mm,两个定位孔的位置度为 Φ0.2 mm,肋的外形精度为-0.3 mm/+0。
机加连接肋的容差输入如图5所示,肋的腹板平面为A基准,腹板上的工装定位孔分别为B、C基准。肋腹板面的平面度为 0.1 mm,两个定位孔的位置度为Φ0.1 mm,肋的外形精度为-0.4 mm/+0。
2.3.2 结果分析
在VSA软件中,按照工艺方案装配固定前缘后,得到了固定前缘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缘与肋间隙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外形容差给定的控制要求界限为±0.8 mm,间隙给定的控制要求界限为0/+0.5 mm。
在给定的控制目标界限±0.8 mm下,外形容差的仿真数据如表2所示,影响因素如表3所示。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固定前缘蒙皮的外形容差可以达到-0.5192 mm/+ 0.2803 mm,如果工程要求为±0.8 mm,则外形容差测量的Cp≧1.33,即合格率为99.73%,工艺能力高。可见,固定前缘蒙皮的外形容差满足工程控制要求。从表3中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影响前缘外形容差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endprint
在给定的控制目标界限0/+0.5 mm下,1#端肋与固定前缘的间隙仿真数据如表4所示,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为0/+0.5 mm,则间隙测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达不到为99.73%,工艺能力不足。类似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固定前缘蒙皮与2#、3#端肋的间隙分别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缘蒙皮与端肋的间隙不能满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缘与端肋会发生干涉。从表5中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影响间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从以上对固定前缘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缘与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满足控制要求,间隙不能满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优化
从固定前缘与端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间隙的容差大于设计给定的控制要求,说明在实际装配阶段中会出现超差现象,需要对分配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对控制目标影响因子的提取,可见蒙皮的外形精度对间隙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优化中,需要适当调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来达到优化的目的。现将固定前缘蒙皮的外形精度调整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输入条件不变,确定新的容差输入方案。
将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输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过分析计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结果,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可见,通过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优化,固定前缘外形容差的仿真结果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满足控制目标要求;间隙的分析结果为-0.2 mm/+0.5 mm,在允许0.2 mm修错的情况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进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装配质量要求,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3 结语
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容差分配和装配工艺对飞机的性能、结构装配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容差优化成为飞机装配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阐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优化的流程,并给出了容差优化具有评价工艺能力、提取影响因子和改进工艺的作用。通过结合商用容差分析软件,针对某机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缘进行了容差分配方案优化,为实际装配工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一民,周志革,杨津.公差分析与综合的进展[J].机械设计,2001(2):4-5.
[2] 刘玉生,杨将新,吴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优化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
在给定的控制目标界限0/+0.5 mm下,1#端肋与固定前缘的间隙仿真数据如表4所示,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为0/+0.5 mm,则间隙测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达不到为99.73%,工艺能力不足。类似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固定前缘蒙皮与2#、3#端肋的间隙分别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缘蒙皮与端肋的间隙不能满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缘与端肋会发生干涉。从表5中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影响间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从以上对固定前缘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缘与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满足控制要求,间隙不能满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优化
从固定前缘与端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间隙的容差大于设计给定的控制要求,说明在实际装配阶段中会出现超差现象,需要对分配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对控制目标影响因子的提取,可见蒙皮的外形精度对间隙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优化中,需要适当调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来达到优化的目的。现将固定前缘蒙皮的外形精度调整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输入条件不变,确定新的容差输入方案。
将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输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过分析计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结果,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可见,通过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优化,固定前缘外形容差的仿真结果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满足控制目标要求;间隙的分析结果为-0.2 mm/+0.5 mm,在允许0.2 mm修错的情况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进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装配质量要求,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3 结语
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容差分配和装配工艺对飞机的性能、结构装配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容差优化成为飞机装配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阐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优化的流程,并给出了容差优化具有评价工艺能力、提取影响因子和改进工艺的作用。通过结合商用容差分析软件,针对某机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缘进行了容差分配方案优化,为实际装配工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一民,周志革,杨津.公差分析与综合的进展[J].机械设计,2001(2):4-5.
[2] 刘玉生,杨将新,吴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优化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
在给定的控制目标界限0/+0.5 mm下,1#端肋与固定前缘的间隙仿真数据如表4所示,影响因素如表5所示。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为-0.3738 mm/+ 0.4503 mm,如果工程要求为0/+0.5 mm,则间隙测量的Cp≧0.6067,即合格率达不到为99.73%,工艺能力不足。类似固定前缘蒙皮与1#端肋的间隙,固定前缘蒙皮与2#、3#端肋的间隙分别为-0.3286 mm/+0.3555 mm、-0.3023 mm/+0.4444 mm。因此,固定前缘蒙皮与端肋的间隙不能满足0/+0.5 mm的工程要求,且固定前缘与端肋会发生干涉。从表5中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影响间隙的主要因素是蒙皮的外形精度和肋的外形精度。
从以上对固定前缘外形容差和固定前缘与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按照初步容差分配方案,外形容差可以满足控制要求,间隙不能满足控制要求,因此,初步容差分配方案不可行。
2.4 容差分配方案优化
从固定前缘与端肋间隙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间隙的容差大于设计给定的控制要求,说明在实际装配阶段中会出现超差现象,需要对分配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对控制目标影响因子的提取,可见蒙皮的外形精度对间隙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容差分配方案迭代优化中,需要适当调整蒙皮的外形精度的公差值,来达到优化的目的。现将固定前缘蒙皮的外形精度调整为 -0.2 mm/+0.2 mm,其他零件的输入条件不变,确定新的容差输入方案。
将新的容差分配方案输入到VSA分析模型中,通过分析计算,再次得到新的仿真结果,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可见,通过容差分配方案的迭代优化,固定前缘外形容差的仿真结果为-0.4289 mm/ +0.3705 mm,依然满足控制目标要求;间隙的分析结果为-0.2 mm/+0.5 mm,在允许0.2 mm修错的情况下,基本符合控制要求。因此,改进后的容差分配方案基本符合装配质量要求,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3 结语
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容差分配和装配工艺对飞机的性能、结构装配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容差优化成为飞机装配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阐明了容差分析和迭代优化的流程,并给出了容差优化具有评价工艺能力、提取影响因子和改进工艺的作用。通过结合商用容差分析软件,针对某机型水平尾翼的固定前缘进行了容差分配方案优化,为实际装配工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一民,周志革,杨津.公差分析与综合的进展[J].机械设计,2001(2):4-5.
[2] 刘玉生,杨将新,吴昭同.CAD/LAPP集成中公差的模糊优化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2001,35(I):41-46.
[3] Z Dong,W Hu and D Xue,New Production Cost-Tolerance Models for Tolerance Synthesis,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 of ASME,1994,116(2):199-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