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行为理论研究领域从青少年违法行为逐步扩展至违反校规校纪、违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各种失范行为。学生常见失范行为类型包括学习、生活领域、道德规范和网络等方面,失范行为给学生本身带来消极心理影响。本文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提出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的策略。
心理学 学生 失范行为 教育策略
国内对学生行为失范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社会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社会步入转型期,教育改革也步入快速发展期,这些引起教育、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也逐步增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无论从行为类型、涉及领域,还是失范行为的数量、危害性而言,都呈现恶化趋势。当前研究多集中在现实情境,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少交叉学科的应用实效性。
一、学生失范行为常见类型及其消极心理反应
1.学生失范行为常见类型
(1)学习失范行为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的生活观念较原来的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出现违背正常教育与学习规律的失范行为。如考试作弊行为增多,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沉溺于将来挣大钱、干大事的不现实的想法中,平时旷课频繁,考试时依靠作弊过关应付,期待及格就行,有的学生仅仅把目标放在毕业后靠父母掏钱上大学、拿文凭上。也有部分学生抱着“反正学习不好,没有希望”的想法,每天放纵和放松自己,无所事事,在对学习的烦闷和无聊中混日子。此类失范行为消磨了学生的朝气和斗志,导致部分学生成为混日子一族,经常下决心、经常做计划,最后都变成了后悔和叹息。
(2)生活方式领域的失范行为
除了学习,生活方式的失范也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个别学生因早恋或对异性的好感、好奇出现过早的性行为,甚至造成初中女生十五六岁怀孕的严重后果,这一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学习和生活,尤其给女生造成生理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也影响了校风、班风。早恋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女生受伤害的开始,也影响了当事人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人际交往,给个人的身心成长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3)道德领域的失范行为
道德失范在学生中突出表现为公德意识的缺乏和自私自利的膨胀。正如有学者所言,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主体因为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而表现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当前部分学生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致使自身人生目标低俗化,出现享乐至上、拜金主义、拼家长官位、拼家长身价等现象,在物质享受、吃喝穿着方面浮华攀比,甚至有的学生出入成人娱乐场所虚度年华。在班级里,有的学生为了争班干、团干,不惜通过请客、送礼物而达到拉选票、买选票的目的,这些虽是学生中的少数群体,但其负面影响极大,极易导致其他学生的模仿与学习,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效果。此外,公德意识的淡漠也是当前学生群体较之以前学生的明显变化。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守信用程度的降低都是其明显表现。
(4)网络失范行为
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成瘾行为,以及违反道德、违反公德或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我国的学生网络犯罪始于电子邮件诈骗案(1994年),此后,相继出现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盗窃、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利用侵入手段在网上盗窃、贩卖账号而牟利,致使某公司经济利益受损的学生卢某(2001年)。除了网络犯罪行为,当前学生常见的数量最多的网络失范行为内容还涉及考试成绩的篡改,学术论文、文章的抄袭,色情聊天、色情网站的浏览,盗版软件的大量翻用,沉溺网络游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对其防范也应该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2.学生失范行为的消极心理反应
(1)消极自我认知
认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属性间关系的反映,同时还包括个体对客观事物及人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等心理活动。而学生的消极认知是指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个体自身、对周围条件和环境、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感受及评价。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其内心明白自己辜负了家长、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而易产生自卑、自傲、自负等不合理的心理表现,导致个体内心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在学业过程中缺乏主见。某些学生因心理承受力不够而使自己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导致感知觉功能受损,逐渐产生心理问题。
(2)消极情绪反应
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倾向性态度和体验。出现心理危机、失范行为的学生,其情绪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焦虑。学习生活中,多数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感觉自身条件不够优秀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在学业过程中易出现紧张、烦躁、休息质量不高、食欲不佳等症状。其二是抑郁。学生因自身气质和性格特点以及外在的学业、交往不顺利等因素,会出现抑郁症状,严重者还发展为抑郁症。出现抑郁的学生表现为思考能力降低,思维狭窄,常内疚、自责。这些学生会感觉到学业无望,进而无所事事,悲观失望,严重者可出现自杀或者攻击他人、攻击社会的结果。其三是易激惹。易激惹是个体的一种反应过度状态,表现为烦恼、急躁或愤怒,属于情感异常的症状表现。出现失范行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剧烈的情感反应,即使遇到轻微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也会发生。如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周围的人争执不已等。所以失范行为和情绪反应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3)消极心理应对
消极行为表现是指学生为消解或减轻学业过程中的消极感受自然出现或主动采取的一些防御方法及手段,是学生自身失范行为的一方面。包括:一是逆反。一些学生因自身需要不能满足或因较多的挫折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因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以及群体性消极心理的影响,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诸如逃课、损坏公物、对抗老师、迁怒和报复学校等。二是逃避。有些学生在学业过程中因害怕给周围同学、朋友、家长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过分谨小慎微,以致出现懦弱、退缩。这样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不敢面对现实。三是攻击。因学业过程的不顺利,个别出现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攻击行为,如自伤或攻击他人、社会等。endprint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策略
1.个体层面的学生失范行为教育
(1)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的支持和教育明显影响了个体的性格形成、处事方式和行为选择,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家庭作为个体的坚强后盾,要在个人成长方面提供充分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帮助。当前家庭教育功能非常弱,尤其是来自农村、城市贫困家庭的学生,其家庭往往是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否是其更为关心的问题,子女的精神成长及心理感受成为被忽略的内容。这些致使部分学生和家庭的亲密度降低,来自其家庭的成长教育比较少。针对这一现状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要依托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教育
当前学校在学生个体方面的成长教育基本是事后教育状态,即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基本空白,常态的个体教育往往是本人做出了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或者遇上了其他非正常的事情,被班主任、管理老师约去单独谈话。针对学生失范行为除了要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帮扶小组等传统形式强化班级纪律和校规、校纪。还要利用新的教育媒介,通过教室网络、多媒体视频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观摩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纪录片等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从真实案例、同龄人事件中汲取教训,学习经验。让学生从认知、审美的角度欣赏和喜欢高雅的作品,摒弃低俗趣味的内容。做好班主任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待遇,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其做好育人工作奠定基础,变失范行为的事后教育为提前预防。
(3)心理教育
学校另一个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途径是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但是这个途径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个体心理咨询属于事前教育,但它的前提是学生本人自愿前往咨询,且自身意识到有进行心理咨询的内在需要。因为心理咨询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尤其是强调咨询的自愿性和保密性,这就使心理咨询师在个体咨询工作中处于开展工作的被动状态,即使意识到来访的学生还有未解决的心理问题,咨询师也多是等待或者无为,而不能像普通教师或者管理者、班主任一样主动找来访学生处理事情。也正因如此,学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成为学生倾诉秘密的安全对象,但往往不能短期内解决问题,而遗留问题有可能成为学生失范行为的来源。所以要加强学校群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和减少失范行为。
2.群体层面的学生失范行为教育
(1)课堂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和德育的途径来实现。贯穿其中的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和引导。道德是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公众的信念和社会传统发挥教育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主流社会成员遵守和评价,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道德约束和评价着个体的行为,并成为个体评价他人的内化标准。这些要贯穿学校课堂教育的始终,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身体力行地给学生进行示范达到道德规范和习惯传承的目的。具体来说,当前的学生教育要通过所设置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为强国富民而自觉努力学习,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避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人生误区,克服狭隘的个人价值观,从学生思想深处预防、抑制和抵制违法犯罪动机的产生,从而预防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预防学生失范行为。
(2)学校思想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应包括各科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应包括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内容的实践与应用,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体认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心智锻炼和情商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课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不仅实现自身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而且要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胸怀远大理想,为社会、为人类的未来而思考。学生只有积极主动拓展视野,放眼世界,把促进自身发展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之中,形成个体和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成长为具有开阔胸襟的有志青年,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成长和人格升华,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效避免出现失范行为。
(3)校园文化影响
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对学生失范行为的防范和教育工作也要从学生个体自身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要通过他律与自律来干预学生个体的失范行为。进行他律,要通过强化校规、校纪的作用,对学生失范行为进行外在约束。自律则是指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免疫力。从外在环境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益于吸引学生注意力,陶冶学生情操,优化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帮助减少其烦躁、空虚、逆反、嫉妒等不良心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班集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和情绪上的干扰,促进人际交往,提升交际能力,协调人际关系。
————————
参考文献
[1] 朱力. 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
[2] 罗伯特·K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唐少杰,齐心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贾高建.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理论前沿,2003 (15).
[4] 范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作者:王兰锋(1974-),女,河南濮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心理学硕士。]
【责任编辑 张茂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