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华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双证教育”作为其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面临更多挑战。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双证教育 模式探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步伐的深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优化。特别高职高专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轉型革新,“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双证教育”是指在校学生在就读期间完成相应课程并取得学历证书,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作为新时期一种新型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不断获得各大高校的认同与推广,特别高职高专类院校已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流教育方式。近几年,一些普通高校也在慢慢尝试引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证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双证教育”由来已久,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教育”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相对滞后,但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及我国其他高等院校丰富的办学经验后,结合自身实际及发展要求,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是“双证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早在1996年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就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实行“双证”制度,而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可见“双证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而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双证教育”,相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明显优势。
(一)专业定位更准确。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目标是很明确的,这要求其专业定位更准确,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校在制订招生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具针对性,专业定位更准确,更适应社会发展。
(二)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动性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学生质量呈下降态势。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必然给就业带来沉重压力,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传统学历教育由于教育模式单一及知识面狭窄,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差距太远,已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双证教育”恰恰弥补了学历教育的缺陷。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培训与强化实操技能,并获得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不但可以学习自己专业内的职业资格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就业方向选择其他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无疑为自己的就业成功增加了砝码,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能适当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企业在人才选择上的空间扩大。
为适应社会发展,保证企业的良好竞争力,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上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要求。既拥有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企业的青睐。而“双证教育”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职业培训经历,拥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一专多长,企业在求职对象中会有更多选择空间。另外,由于这类学生到岗后适应能力强,能够快速接手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岗位认同度高,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同时对这类学生的重视程度高,学生的企业归属感良好,从而实现企业与就业人员的双赢。
二、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双证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特点,在“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与执行中存在一定问题。
(一)“双证教育”观念陈旧,模式单一。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之初一般套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双证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中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验不足的情况。尽管有外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例子作为参考,但毕竟国外的教育氛围与本国教育实际不同,所以生搬硬套他人经验,难免脱离自身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教育观念上,中国传统人才培养观念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利于“双证教育”模式的开展。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队伍不稳定。
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高职高专类院校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但由于教学环境、晋升渠道、工作环境、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成为“双师”的热情不高,再加上院校对教师具有“双证”这一条件并不太重视,民办高职院校用人制度的不同,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率相对较高,故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严重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利于“双证教育”模式的实行。
(三)“双证教育”制度不完善。
目前,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就业意识增强,学生对拥有“双证”的观念在不断提高。但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制度相对滞后,未能与社会及学生意识达成一致。如目前学生要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大多采取自行参加课外学习或社会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学校并未制定相关职业培训教育制度及组织形式,导致职业培训十分分散,未能形成完整机制。另外,职业互认的制度一直很难确认,很多专业的学生考取了其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机构却不予承认,无形中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校的“双证教育”制度产生质疑。
三、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双证教育”
“双证教育”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民办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更好地开展“双证教育”,就成了民办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与社会接轨。
将“双证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地位放平等,改变对“雙证教育”的落后看法。更好地实施“双证教育”,除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更新学院自身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确立“双证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将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教育模式,使教育目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与社会接轨,提高“双证教育”的地位。
(二)注重“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关系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教高[2006]第16号文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重要性,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做了明确要求。诚然,“双师型”师资是学院实行“双证教育”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是学校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学校应该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获得相关技术证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挂职等方式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把企业中的精英聘请到学校作为客座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合理梯队,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战斗力,维持队伍的稳定性。
(三)将“双证教育”与当前教学改革相结合。
近几年,我国教育体系正在不断优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要实施好民办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从根本上对“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与社会经济及企业需求接轨,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课程;其次,教学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再次,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往单一的应试方式,向考核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渡,将学生参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的相关证书也纳入考查范围,增加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从以往单一输送的方式向双向互动方式调整,可以采用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互动,才能促进教学的良好循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不断完善“双证教育”制度。
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后盾,实行就会成为空话。要想“双证教育”真正实施,应当不断完善“双证教育”制度,把工作落到实处,让所有工作有制可依。
总之,“双证教育”是民办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是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地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好“双证教育”,完善“双证教育”相关体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这将是民办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永鑫.试论完善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对策,广西教育,2006(6).
[2]王华莹.论我国高等学校职能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黑龙江教育,2006(6).
[3]徐璟.德国职业教育高效发展的原因与启示,中国—东盟博览,2013(12).
[4]赵学义.论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