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琦岚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总体状况良好,对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作了介绍,对教师的认识进行了梳理,以更好地加深教师对分层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 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 新课标
教育的根本在于推动和实现人的发展,初中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智力发展水平、基因遗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在认识和尊重这一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单一方法,而应遵循和坚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就”的基本教育思想理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因分层教学在课堂的运用而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愉悦的学习体验。
一、分层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就是要以新课程的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教学原则,承认并尊重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程度的检测,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身在学习中的收获和进步,都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进行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对学家务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差异出发,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间的差异,使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思考
1.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层次划分
以学生为本,教师通过调查、测验、课堂表现、情商智商等多种手段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综合地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三个层次,注意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不对划分的层次进行公布,并在学习中让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互相穿插,让他们在学习上建立互助互帮互带的合作学习机制。
2.设下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依照设定好的学生层次,为他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较好地解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营养不良”与“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三者间的矛盾。在分层教学的课前目标拟定上,应当既不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又不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于放慢教学进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3.做好分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统一的课堂教学计划和目标,而且要兼顾各层次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学。做到优秀学生有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对于中等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给予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在重难点知识上有所突破和启发;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做重点指导。
4.课后作业布置上的分层
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梯度化进行分层,将作业分为课内必须统一完成的作业和课外不同层次学生发挥完成的作业两部分。如:针对学困生,以简单的基础知识巩固题为主;针对中等生,可以突出对课后习题的练习,使其掌握、运用好课堂重点和难点知识;针对优秀生,则布置一些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能力的题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语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总体授课目标下,兼顾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因材实施教,使每个学习都能在自己“就近的区域内”有所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应条件。这既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思想,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常用手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原则做了相关要求,要求评价对教学有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从原则能够发现,信息技术的评价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结合本学科特色,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让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其评价结果才更接近真实情况。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才会兴趣倍增。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11(07).
[2]奚彦.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20).
[3]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4]馮春兰.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