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红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的思想和意志,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一旦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勇往直前,排除一切干扰,乐此不彼,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就会充满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让各种感官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一、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而且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小学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严谨治学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用知识来影响学生,而且还要以情感投入来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热爱教育事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完成教书育人这一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能力,都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教书育人的效果越好,学生学习起来越是省力,学习效果越好,从而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成为“乐之者”?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民主、自由、灵活的教学情境,活跃气氛。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子。”在课堂上,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思”和“言”的机会,使他们想“言”,敢“言”,“言”得有效,“言”得有乐趣,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导语”要有美感,教师设置导语时,尽可能地用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品质受到熏陶,迅速地进入教学的境界中去。例如,我在教《荷花》这篇课文时,设置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学过古诗《小池》,曾为其优美的意境所陶醉”接着引导:“那还是初夏的情景,不知到了盛夏,那一池的荷花又怎样了呢”学生会立刻产生想观赏荷花的欲望,我就让学生边看幻灯,边听配乐朗诵。学生不仅初步领略了花的美姿,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还诱发了他们欣赏美的情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授课是否具有艺术性,是判断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幽默,授课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而语言枯燥、千篇一律地讲授方法,没有创新思想,教师只顾自己在上面说个不停,而忽视了学生听的效果,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摸不清头脑,产生厌倦感,效率低下。
那么,如何提高授课艺术,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而教学方法、程序以及材料的更新和置换都会使课堂兴趣活跃起来。如笔者在教授《黄继光》一课的时候,是这样做的:首先引导学生大概理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闭上眼睛,以图画为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一下在当时情况下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等等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讲出来,看看大家想象到的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好、说得最好。此时,学生的兴趣立马被激发了出来。此时,再次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四、以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美德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形式美,它以自然感性形象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通过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优美的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使人感情激荡,感受到天地之博大,宇宙之美好。《我爱故乡的杨梅》《美丽的大兴安岭》等。充满活力的植物,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猫》《壁虎》等。特别是那些人格化的动物:无私奉献的老牛,人类忠实的朋友—老马,这些形象,使人感到人世间充满了爱与温情。在语文课上,通过分析自然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好语文,也有助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而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