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利
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纷繁,教学内容异彩纷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涉及的知识有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遥远,形象知识和抽象知识并存。有效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巧妙合理地课堂导入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实用的科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合理设计课前实验,探究导入
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很多问题和证据都是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尤其是教师课堂导入的演示实验,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电和磁》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块用布包好的永久性磁铁、一个加上伪装的电磁铁装置(保留神秘性)。开始上课,教师先用布包裹的磁铁吸引起小铁钉、学生的铅笔刀等,然后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会很快说出是“磁铁”。教师接着用伪装好的电磁铁去吸引小铁钉、铅笔刀,吸起来以后停留一会儿,教师悄悄关闭电磁铁的电源,小铁钉、铅笔刀掉落。此时再问:“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既能吸起小铁钉,又能让小铁钉自然掉落呢?”这时学生就会陷入沉思中,于是教师揭开伪装的电磁铁,和学生一起进入电与磁的神秘探究。
二、以学生切身生活体验为基础,亲历导入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科学课本上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看到过、应用过或体验过的。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导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探究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例如,在讲授《使用工具》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谈及相关话题:“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有了工具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很多事情,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看到过或使用过那些工具。”学生就会踊跃的说出钳子,锤子,螺丝刀,剪刀等。课堂教学就在浅显而热烈的一问一答中开始。
三、利用简易的情境再现,趣味导入
教学中合理利用情境再现往往给学生带来一种形象直观的感觉。例如,在讲授《光和影》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手影戏表演的视频。观看手影视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在学生看完手影表演以后,教师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步说出光源、遮挡物、屏诸要素。之后教师进行简单分析同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科学课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弄清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会合理的利用现象。让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所以科学课堂就应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温学生听过的故事,回忆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寓言都蕴藏着很深的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堂上巧妙地联系这些故事组织导入情节,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之后和学生一起重温《捞铁牛》的故事:和尚怀丙在捞沉在河底淤泥中的铁牛时先把两只大船装满了泥沙,接着把船和淤泥中的铁牛用绳子牢牢的栓在一起,然后让水手们一起卸掉船里的泥沙,船开始上浮,淤泥里的铁牛也跟着从淤泥里浮出来,沉在河底的铁牛就这样被一只只打捞上岸。听完故事以后,教师问学生:“是什么力量让船和铁牛一起在水里上升的呢?”因为学生在四年级语文课中学过《捞铁牛》的故事,所以会很快说出是“水的浮力”。这时教师接着说:“浮力是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合理的利用浮力可以为我们人类解决很多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浮力。”
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设疑导入
按照课程编排,整个小学科学的内容体系是按年级分梯次一环环螺旋上升的。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中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讲授《蚯蚓的选择》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为学生展示蚯蚓实际的生活环境,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提问: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蚯蚓?使学生对蚯蚓产生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主动参与探究的愿望。这时教师大胆给学生设疑:你们猜一猜蚯蚓究竟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学生会积极地去猜想、推测。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模型的有效方式。学生在之前的科学课上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探究,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导入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合理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和教学策略,只有让学生将各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收获课堂的最佳效果。
(责编 张景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