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能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全面和谐的人”的最终形成。课程整合目标的厘定需要纵向或横向考察不同层次的教育或课程目标,课程整合内容的商榷亟需深度分析各学段物理/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选择具体的课程整合策略。
物理课程 历史课程 课程整合
一、前言
社会危机实为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实为文化的危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无法沟通与理解,无法理智地进行个人判断与社会决策。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始于基础教育,它们的统整与弥合也应始于基础教育。中学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分别以传承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为基本旨趣,两者的整合能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并促使“全面和谐的人”的最终形成。历史课程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课程则从科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即两课程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不生成新的课程形态的前提下开展两者的整合研究既可凸显科学与人文的血肉联系,也对理科教材和人文教材的编制及课程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二、课程整合目标的厘定
课程目标实质是通过课程将学生培养成某种规格的人的课程期望,它决定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社会功能的分化导致人的社会分工,人的社会分工导致知识的分化,而知识的分化又导致课程的分化与人格的分化。教育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功能,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课程分化与课程整合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课程分化带来的“单向度的人”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整合予以消解。
教育目标因层级不同而构成相互关联的意义网络,课程整合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子系统,它在纵向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与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诸项宗旨,在横向融合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共同愿景。厘定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目标需在纵向上按照“形而下”的逻辑对不同层级的教育目标予以考察,在横向上按照课程关联与适配的逻辑对物理课程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予以考察。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家庭的好成员、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创新的思考者、问题的解决者、共存的合作者、负责任的公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责任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一言蔽之,上述三个文件均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或课程的最终目标,只是具体内容与表述方式略有差异。“课程设置服从于核心品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逻辑优化课程体系,按类别分级设置课程。”但是,如果严格地按照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逻辑分级设置课程势必造成上述四种关系逻辑的相互疏离。任何课程都必须同时关涉与协调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分的强化或弱化某一种关系,都可能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基于上述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的纵向考察以及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目标的横向关联,笔者将中学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目标厘定为:
(1)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两课程相互提供脚手架;(2)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上,两课程进行内容整合;(3)在个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上,两者共同协商与隐性渗透。
三、课程整合内容的商榷
1.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内容考察
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课程内容源于课程标准的刚性规定,再经教材编者和教师的不断开发与生成,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内容也是如此。笔者发现课标关于课程整合内容的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几乎没有提供课程整合的具体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各个模块都有若干课程整合内容,其中以选修1-1和选修1-2模块居多。
(2)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整合内容散布于各一级主题中,它们以二级主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或“科学与思想文化”等形式出现,高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整合内容集中于历史Ⅲ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以及选修课程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二级主题“杰出的科学家”之中。
(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科学史实的浅层介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基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科学史实展开深层思考,由关注科学家个人到关注特定时代背景的科学家群体,由关注科学理论到关注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鉴于本文篇幅,笔者以高中物理选修1-2为例,对潜在的整合内容疏理如下。
由表1可知,“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电”等成为两课程的共同关注点,也说明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不仅可以利用科学、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等议题实现课程整合,也可以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历史与哲学的融合。
2.基于教材的课程整合内容考察
课程标准虽然提出若干潜在的整合内容,但其文本表述模糊,教材既可将其作为整合内容也可不作为整合内容。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和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为例对其课程整合内容与形式予以考察。
(1)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融入物理知识的形式
①以物理原理或物理学家名言等作为章节导言。如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作为“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导言,以“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导言。
②将重要科学家或科学事件作为教材正文内容。如将阿基米德、瓦特与蒸汽机、发明大王爱迪生、电气时代的来临、牛顿与近代科学、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等作为教材内容,运用若干彩图及小号带色文字对科学家或科学事件进行精彩评述。
③以栏目形式深化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如以“读史明理”栏目介绍“爱因斯坦身上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知识拓展栏目介绍“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以“想一想”栏目提出“献身科学、忠于祖国,这两种品格在阿基米德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融入历史知识的特点
①史学内容分布较均衡。初中物理课标虽然没有提供任何可供课程整合的历史素材或内容,但八(上)教材融入史学内容有11处,其中物理学史7处(伏打及其伏打电池、瓦特“蒸汽机”、牛顿分解三棱镜、《墨经》小孔成像、伽利略使用望远镜、伽利略测量光速、张志和《玄真子》“人工虹”实验),非物理学史4处(天坛的回音壁、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
②以栏目呈现为主,史实介绍与史实评述相结合。该教材在正文简略介绍了“牛顿分解三棱镜”、“《墨经》小孔成像”,在栏目中介绍史学内容计有11处,其中“生活·物理·社会(4处)”、“信息库(5处)”、“读一读(1处)”、“WWW(1处)”。因为栏目的放置对正文逻辑影响较小,编者对史实的介绍与评述比较详细,如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深刻地阐述物理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四、课程整合策略的选择
1.精度加工整合内容,合理匹配内容与目标
中学物理教材和历史教材虽然撷取了若干课程整合案例,但前者囿于教材编写的物理学科逻辑,以栏目形式将整合内容置于章节末而游离于教材深层结构之外,较多关注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与哲学、社会学的形而上学联系;后者囿于课程标准的刚性规定,以重要的科学议题或物理学家作为教材内容骨架,既缺乏形而上的思想升华,又缺乏形而下的逻辑展开。
课程整合不能局限于课程的形式整合,也不能局限于课程之间的天然联系,它需要教师克服教材的种种缺陷并基于上述课程整合目标将课程由形式整合引向实质整合。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以图文形式呈现“曾侯乙编钟”,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动态地展现编钟优美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以生动的语言介绍我国特有的礼乐文化,将物理学与历史、音乐进行完美交融,以历史的视角拓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教学精心预设,整合动态生成
一切课程理想,其终点必在课堂教学之中。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潜在的整合素材需要精心预设,物理教师可以将伦琴发现X射线的历史编写成“互动式历史小故事”,在学生学习《选修3—4》第十四章第五节“电磁波谱”时加以运用[1],也可以在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等物理内容时,将我国古代三弓床弩和古代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作为新课导入或内容深化的脚手架。
精彩的课堂生成不可预约。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等内容亟需科学事实予以具体化,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有多条路径,这些路径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具体课程内容与具体学生,还取决于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如历史教材中的“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教师可以适当添加爱因斯坦的人文素养,如爱因斯坦与音乐、爱因斯坦与哲学、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哲学基础源于惯性系平权的思考以及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几何化思想,隐性的展示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
3.构建课程整合共同体,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课程整合不是教材编制的主线,它在各级层面的课程政策文件中也只是只言片语。课程整合目标的达成、课程整合内容的实施需要教师基于个人的课程素养与课程意识予以开发与深化。物理教师与历史教师有限的专业知识不能对两者的整合内容予以充分关照,因此,笔者认为课程专家有必要清晰地界定两课程整合的目标以及达成该目标所需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具体的课程材料对该课程整合予以精致化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由于课程开发成本过高,物理教师或历史教师很难独立进行课程整合。因此,笔者认为物理教师与历史教师有必要构建整合共同体并进行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共同体成员共享相同的课程整合理念、目标与资源,具有共同的行动规范。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乃双向进行,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建设需深究如下课题:(1)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映射与匹配研究;(2)整合资源的一材多用研究;(3)现有物理或历史教材中潜在整合资源的深入发掘;(4)整合资源在物理或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旨在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裂痕,促使健康和谐的人格的最终生成。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不是课程整合的终点,而是希望通过两者的相互勾连与融通引领理科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不是内容的单调拼盘,也不是素材的简单堆彻,它需要教师就共同的整合内容或素材在两课程之间不断地引入与领出,不断地展开或合拢。
————————
参考文献
[1] 郑晓波.互动式历史小故事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4).
[作者:张恩德(1971-),男,湖北黄石人,嘉应学院物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