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之反思

2014-10-20 21:43耿维峰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反思

耿维峰

摘 要:尽管构式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构式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而构式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关键词:构式语法;生成语言学;反思

一、对构式定义的质疑

Goldberg(1995)将构式定义为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其中包括语义和语用信息。本文认为Goldberg的定义值得明确。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语用意义。根据Leech(1983)的解释,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而语用学揭示的意义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语用信息含有了说话人的意图、情绪等,这种人为因素的参与必定会将形式—意义的不可推导性无限泛化。一个构式将会有无数的解读。如同一个招呼用语,语气不同,语用也会有差别,那么到底算几个构式?我们无法在同一个范畴中给它一个固定的坐标。CG“语义、语法、语用”三位一体的捆绑式解释,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使得语言弥散、混杂。

构式语法将构式与语素看为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因此构式自然像语素一样具有多个意义,可这种将语素与构式等同的做法值得怀疑。陆俭明在其《构式与意象图式》(2007)中曾经指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明显地具有单义性。”显然,作为单一性的语素并不能与构式等同,更不可能成为构式具有多义性的类比。构式语法将构式与语素等同,这是因为其将构式视作一个不可再分的形意对,忽略了形意对的张力,其不可分割性其实早已注定了构式的单义性,又如何成为拥有一个多个相关意义的集合呢?

二、对构式多义性的质疑

1.中心意义的可靠性

如上文介绍,对中心意义的确定是基于人类情景经验和情景编码假设。一旦加入人类经验,那么中心意义就缺乏可靠的证据。人们的情景经验因人而异,我们无法确定“get”就比“give”更适合于当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

其次,构式语法对中心意义的选择是因为其比其他的相联意义更基础,更“非隐喻”或“抽象”。如此一来,构式的中心意义就需要在跟其相联意义对比后才能得出,然后相联意又是通过中心意义隐喻扩展而来的,这边走入了循环论的情况——我们靠相联意义对比出中心意义,又靠中心意义推出相联意义。

中心意义的确定还来自于某个“通用词汇”的词汇意义与构式的基本意义相同,而这种判断仅限于语感,如“give”一词的意义就更适合表示双及物构式的基本意义。然后在最初对构式的定义中就曾提出构式是一个无法由组成成分完全预测意义的形意对,且独立于动词意义存在。那么“give”这一动词又是如何符合双及物构式的基本意义呢?是否因为其更符合基础的人类情景与双及物构式的直接投射?这么一来,构式的意义必定要参照动词,与构式独立于动词意义之一说法相悖。

2.相联意义的确定依据

相联意义一直被认为是中心意义的隐喻扩展,然而某个相联意义是依据什么条件能够被中心意义转喻而得呢?是其存在实现中心意义的可能性,还是以中心意义为点,根据生活情景衍生出相关意义?

Goldberg(1995)指出某个构式的相联意义必须参照特定类型,如双及物构式多义图中,双及物构式中出现的“B.施事在条件得到满足后只是接受者收到受事,”意义必须参照“条件满足有关的给予类动词guarantee, promise, owe,...”这么一来,构式的意义似乎就可以从其组成动词推导而出,含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孙志农(2008)就提出过“构式是对具体用例的抽象,构式的原型意义与最初出现于该构式的词汇有关。我们进而认为,构式所具有的引申意义也同样与词汇意义密不可分”。

然而,Goldberg(1995)曾指出相联意义与构式的关系是预定成俗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如含有条件满足有关的给予类动词出现在双及物构式中是不可预测的,含有条件满足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是表示承诺性转移而非实际转移,这一点也是不可预测的。如此对比下来,构式的相关意义到底是否可推测的,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还是根本不可预测,就变得含混不清,构式的多义性也显得混乱无章。

三、结语

基于上述反思,本文提出下列问题,以待后续探索:构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哪些?构式是脱离于词汇而存在的抽象概念,那么这种抽象概念从何而来?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给某一个构式定位?又有多少种构式?如何更好地把握形义之间的张力?本文言浅之处,权作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 ress,1995.

[2]Goldberg A.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彦春,王娟.评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与局限[J].中国外语,2008(5).

[4]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

[5]王寅.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91.

[6]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