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变换练习法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其经典的技能训练运用实验都证明了变换练习法在技能训练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将尝试探索变换练习法在职业操作技能学习与训练领域的运用,以期提升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效果。
关键词:变换练习法;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运用
操作技能(又称职业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化了的动作方式[1],练习在职业操作技能完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练习者职业操作技能水平的关键是如何高效地进行训练,提升练习效果,因此,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方法的探索成为职业操作技能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变化练习法(Variable Practice)是通过让学习者在一类动作学习的基础上体验多种动作组合方式或操作情境变化,优化练习曲线,在练习中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动作方式,以助于技能学习的保持;助于提高完成新颖技能或动作的能力;助于提升练习者将已习得技能从练习环境迁移到实际操作环境的能力,帮助练习者“灵活应用”某一类动作的基本动作程序,创造性的表现丰富多彩的动作形式[2]。
一、变换练习法的理论基础
变换练习法问世于17世纪的西方,其理论基础发展已比较成熟。变化练习法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施密特(Schmidt, 1975)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roy)、金泰尔(Gentile 1972, 2000)的学习极端理论(Learningstages Model)和威廉姆巴廷(William
Batting,1979)的情境干扰(Contexual Interference)效应。其中图式理论和学习极端理论是变换练习法的技能形成理论,背景干扰效应是变化练习法的技能组织理论。
(一)施密特的图式理论。图式是指将有关经验中的重要信息重新组合成一套规则。该理论认为在技能学习中,学习者从动作经历中依次提取动作反应条件信息(如操作者所在环境和位置等)、作出反应所需信息(完成动作需要的力量、方向等)、动作反馈感受到的结果信息、动作反应实际的结果信息。这些抽象的信息在不断练习中经历各种情境或动作组合方式变化,综合成特定的反应规则,用于控制反应[3]。施密特认为练习者在练习中体验动作变化的数量决定了技能在未来操作环境中的成功操作。
(二)金泰尔的学习极端理论。该理论也强调技能学习者需要在练习中体验情境变化特征和技能协调变化。
金泰尔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前期阶段)学习者需要获得一般动作环境中操作技能协调模式,在练习技能中学会区分环境中的调整条件和非调整条件,前者是指决定技能完成的操作环境特征,后者是指不影响目标动作的环境特征。第二阶段(后期阶段)技能学习者需要获得以下三个特征:(1)发展运动模式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操作情景;(2)提高完成技能目标的一致性;(3)学会经济有效地控制技能的方法。
(三)情境干扰效应。威廉姆·巴廷 (William Battig,1979)发现情境干扰可能更有助于产生好的练习效果。在技能练习中练习环境或动作形式变化可以产生当情境干扰,情境干扰多的练习效果优于情境干扰少的练习效果时,就产生了背景干扰效应(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在变换练习法的运用中,主要通过形成情境干扰效应来组织变换练习,对比情境干扰少的练习组或固定练习组,比较两者的练习效果。
二、变换练习法在技能学习中的运用
多个经典实验已证明变换练习法有助于技能学习,其训练效果优于固定练习法训练效果。
Shea和Kohl以175牛顿的握力为学习目标,固定练习组只练习用175牛顿握力,变换练习组分别练习分别以125牛顿、150牛顿、200牛顿、225牛顿握力练习(练习中不包括175牛顿握力),两个练习组练习次数相同。在175牛顿握力的保持和迁移测试中,变换练习组的握力准确性高于固定练习组。
Boyce 与 Delrey(1990)将变换练习法运用于技能熟练者的射击练习中,结果表明在技能获得阶段,群组练习法效果优于变换练习组,在技能保持阶段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迁移练习中,变换练习组练习效果却优于群组练习组。
Giuffrida,Shea 与 Fairbrother(2002)将被试分为高低固定练习、群组练习和随机练习六个组,以相同的相对时宜按键工作为目标动作。结果显示:当动作参数一样时,相同的练习方式增进一般动作程序学习;但当动作参数改变时,不同的练习安排方式有益于学习,其中随机练习在动作表现获得优于群组练习组。
卓俊玲(2004)探讨不同变异程度的练习安排对老年人的动作表现与学习的助益。将实验者分为变异练习组、群组练习组和控制组,以十三段式 N字型相对时宜按键工作为练习目标,以代表动作稳定性的变异误差(VE)和动作准确性的绝对误差(AE)为依变项。实验结果在动作获得期,变换练习组的VE值最高,控制组的AE值最低,而在动作保留测验上,控制组的
VE 和 AE 值皆低于变异练习组。
三、变换练习法在操作技能训练中的运用研究初探
变换练习法在技能学习中的运用已有诸多研究,研究结果皆表明变换练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优于传统的固定练习法。能否将变换练习法在技能学习中的上佳表现运用到操作技能训练中,从而有效提高职业操作技能学习者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应变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探索,现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一)变换练习法的优势。练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期望学习者能适应未来操作情境,提升工作领域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变换练习法通过变换练习环境和动作方式,能帮助练习者克服陌生的工作岗位环境和工作气氛差异,尽快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从迁移的角度看,通过体验相同动作程序中不同要素的变化,增加图式组合经验,能加大动作迁移的可能性。
同时,变换练习法作为一种练习方法,还具有所有练习方法的共有优势,即能提升练习者感知觉的协调度,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增强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二)变换练习法的实验组织。变换练习法意在“变换”二字,主要通过变换练习环境或练习动作形式形成情境干扰效应以组织变换练习。变换练习法的实验组织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 选择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包括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前者涉及大肌肉群活动,如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的钳工实训等,后者涉及小肌肉群,如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的刺绣等。笔者认为,在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粗大动作技能适宜进行变换练习环境训练,精细动作技能变换练习环境和动作形式皆适宜。(2) 被试选择与分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选择技能初学者或技能熟练者进行变换练习法实验。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成组块训练组、序列训练组、随机训练组(或固定练习组、变换练习组),进行分组训练,每个组训练的时间总量相同。其中选择技能熟练者为被试实验中需进行前侧,根据被试前测成绩采取匹配的方式进行分组,以减少被试前侧成绩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 组织情境干扰效应。变换练习法通过变换练习环境或变换练习动作方式来组织情境干扰效应。变换练习环境包括变换自然环境(如照明强度等)、变换练习气氛、变换作业条件(如器械的位置、高度、长度、弹性度等)等。变换动作方式包括变换动作姿势(方向、幅度等)、变换动作组合于项目顺序等。(4) 实验测验。记录各组每次练习的成绩,形成每组练习曲线;练习结束后两周,进行目标动作的保持测试;保持测试结束后进行新目标动作的学习,进行新目标动作的迁移测试。(5)数据分析。
(三)变换练习法教学实施指南。很多教师往往知道变换练习法是一种能提升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效果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却容易走入盲区,影响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在应用变换练习法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看待变换练习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变换练习法的不同实施方法对实训环境和实训工种要求各异,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变换”,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变换练习法用得好、用得巧能提升练习效果,若用得不合适,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规范的技能操作。这种练习方法能改善实训中学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能通过改变练习环境提升学生面临真实工作环境时的适应性;能提升教学中耗时费力的动作或动作组合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变换只是辅助练习的一种手段,不能舍本逐末,变换不宜太频过繁,应落脚于练习。(2)在环境的变换中,要注意变换的安全性、简易性和可行性,注意变换的渐进性,注重学生的成就体验,切忌环境变换过于频繁,只注重变换,不看重教学实际。(3)在动作形式的变换中,应注意保持动作的结构特点和程序。在动作形式组合变换中,应注意变换的动作组合形式操作程序相同或相似,形成动作形式组合难易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成正确图式,促进技能迁移。
变换练习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应用模式,这是由于练习对象、练习条件等多种不同因素所决定的。变换练习法的职业操作技能中的运用应该因时因地设计。
参考文献:
[1](美)玛吉尔Olagill, R.A)著,张忠秋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七版).(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
[2] 武任恒,董圣鸿.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武任恒,杨国柱,万树巍.西方操作技能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0(08).
[4] 张雪临,钟明宝.变换练习法在体操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