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014-10-17 15:30张海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线绘图读图

张海霞

地图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正确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 新课讲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用图和图文转换能力

1.引导学生识图、析图、绘图和用图

首先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地理教学挂图和手画地理简图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以加深其对地图的印象。其次是析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图或板图应进行细致的讲解。最后是绘图和用图。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简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两者进行相互比较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注重图与图、图与文的相互转换

考试常常会考查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信息,迅速解题。也有很多题目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去考查学生,这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板图、板画、图表、模型等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可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讲述、启发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当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强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加强。

二、平时做题过程中,注重学生审题及解题能力的培养

1.注重审题

平时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慢审题,快做题”。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读图表标题,明确图表要表示的内容。标题直接表明图表内容的指向,这是读图的前提。第二步,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图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一般都会在图例和注记中交代得很清楚。这一步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础。第三步,结合试题,读图表内容。试题一般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进而找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基本规律。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要求学生不仅能观其“图”而知其“地”,更能知其“地”而求其“理”。第四步,表述地图。让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地图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地图有不同的读图技巧与方法,平时做题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如在光照图上确定各条经线的地方时,就应该注意光照图里一些隐含的条件: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②位于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位于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

3.重视做题过程中的“一图多思”

CD

AB

对同样的一幅图,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向可以形成多重结论。在讲题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图多思”,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例如,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如果A表示岩浆,B是其中的哪一个?

如果是“海陆间水循环图”,四个方框分别表示“海洋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图示中哪一个表示“海洋蒸发”?如果是“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近地面,哪个是近地面热源呢?如果它反映的是太平洋的大洋环流,那么四个箭头代表的洋流名称是什么?通过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4.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心理地图,即是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如地形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理地图的构建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地图。

平时做练习,要多联系课本,因为课本上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答题过程中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地理术语,可以减少错误。多次训练可以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 袁 妮)

地图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正确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 新课讲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用图和图文转换能力

1.引导学生识图、析图、绘图和用图

首先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地理教学挂图和手画地理简图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以加深其对地图的印象。其次是析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图或板图应进行细致的讲解。最后是绘图和用图。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简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两者进行相互比较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注重图与图、图与文的相互转换

考试常常会考查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信息,迅速解题。也有很多题目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去考查学生,这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板图、板画、图表、模型等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可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讲述、启发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当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强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加强。

二、平时做题过程中,注重学生审题及解题能力的培养

1.注重审题

平时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慢审题,快做题”。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读图表标题,明确图表要表示的内容。标题直接表明图表内容的指向,这是读图的前提。第二步,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图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一般都会在图例和注记中交代得很清楚。这一步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础。第三步,结合试题,读图表内容。试题一般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进而找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基本规律。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要求学生不仅能观其“图”而知其“地”,更能知其“地”而求其“理”。第四步,表述地图。让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地图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地图有不同的读图技巧与方法,平时做题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如在光照图上确定各条经线的地方时,就应该注意光照图里一些隐含的条件: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②位于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位于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

3.重视做题过程中的“一图多思”

CD

AB

对同样的一幅图,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向可以形成多重结论。在讲题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图多思”,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例如,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如果A表示岩浆,B是其中的哪一个?

如果是“海陆间水循环图”,四个方框分别表示“海洋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图示中哪一个表示“海洋蒸发”?如果是“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近地面,哪个是近地面热源呢?如果它反映的是太平洋的大洋环流,那么四个箭头代表的洋流名称是什么?通过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4.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心理地图,即是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如地形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理地图的构建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地图。

平时做练习,要多联系课本,因为课本上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答题过程中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地理术语,可以减少错误。多次训练可以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 袁 妮)

地图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正确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 新课讲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用图和图文转换能力

1.引导学生识图、析图、绘图和用图

首先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地理教学挂图和手画地理简图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以加深其对地图的印象。其次是析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图或板图应进行细致的讲解。最后是绘图和用图。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简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两者进行相互比较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注重图与图、图与文的相互转换

考试常常会考查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信息,迅速解题。也有很多题目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去考查学生,这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板图、板画、图表、模型等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可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讲述、启发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当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强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加强。

二、平时做题过程中,注重学生审题及解题能力的培养

1.注重审题

平时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慢审题,快做题”。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读图表标题,明确图表要表示的内容。标题直接表明图表内容的指向,这是读图的前提。第二步,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图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一般都会在图例和注记中交代得很清楚。这一步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础。第三步,结合试题,读图表内容。试题一般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进而找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基本规律。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要求学生不仅能观其“图”而知其“地”,更能知其“地”而求其“理”。第四步,表述地图。让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地图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地图有不同的读图技巧与方法,平时做题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如在光照图上确定各条经线的地方时,就应该注意光照图里一些隐含的条件: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②位于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位于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

3.重视做题过程中的“一图多思”

CD

AB

对同样的一幅图,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向可以形成多重结论。在讲题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图多思”,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例如,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如果A表示岩浆,B是其中的哪一个?

如果是“海陆间水循环图”,四个方框分别表示“海洋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图示中哪一个表示“海洋蒸发”?如果是“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近地面,哪个是近地面热源呢?如果它反映的是太平洋的大洋环流,那么四个箭头代表的洋流名称是什么?通过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4.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心理地图,即是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如地形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理地图的构建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地图。

平时做练习,要多联系课本,因为课本上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答题过程中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地理术语,可以减少错误。多次训练可以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经线绘图读图
叮咚鸟
一寸缂丝一寸金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绘图机器人
编辑部的故事
新闻浮世绘
谈“日期图”的判读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