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艳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高效、多样化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它既适应了高效课堂背景下“效益的最优化”要求,又使历史教师摆脱了“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被动局面。所以许多教师形成了所谓“无课件不公开”的理念,似乎没有多媒体,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事实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确有诸多好处,但不可否认这里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认识上的误区。
一、把多媒体教学与学习兴趣挂钩
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体例,采用专题史编排,这就使教材当中的某些内容变得比较抽象、复杂,再加上历史本身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强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历史难学,教师也很难用语言讲清,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扭转这一局面。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能力。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能把所讲的内容化虚为实,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县级学校而言,并不具备给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条件,即使有硬件设施,真正配套适用的备课资料也十分有限。而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大量充分的准备,应该说这种准备是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因此许多教师走了捷径,他们的课件内容大多来自互联网,而许多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制作者为追求下载量,任意添加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配乐、动画、电影片段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学生看到这些具有“时尚感”的课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教师就误以为这就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许多学生感兴趣是多媒体本身,而非课堂教学内容。
二、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学效率挂钩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而今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依靠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史籍。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已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而今天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使教师能够方便地传递图文声像等多样化信息,而且能够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史料,再现历史场面的波澜壮阔。因此许多教师尝试着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历史课件的设计、制作当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把学生的多种器官调动起来,预习新内容,查找新史料,使学生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与尝试,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在现实中校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因此在地方学校中它几乎是不存在的。
其次,许多人一提到教学效率,就会想到教师层面,想到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更有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反而忽略了学生层面。实际上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是为学生学好功课服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不投入时间,课堂中不积极配合,不能认真完成课后训练,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那么一切的教学效果都是惘然。所以说教学效果是双向的,我们今天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的同时,对学生是否也应该提些要求呢?
三、把多媒体教学与高效课堂等同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它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储存和呈现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所以很多教师提到高效课堂就想到多媒体教学,无形中给二者画等号。
准确地说,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流程:(1)自主学习。它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堂前十分钟预习。(2)合作探究。它强调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3)精讲点拨。它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惑释疑,点拨答题的方法与思路。(4)课堂训练。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把知识系统化,同时更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巩固练习,最终达到为效率的最大化服务。虽然多媒体技术以其绝对优势很好地辅助了高效课堂,但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必须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目前高效课堂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我们应该扬长避短,避免搞形式主义,多把精力用来思考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如何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