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生 王明福 贾晨光 刘丽杰
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北京 101500
感冒后咳嗽临床十分常见,因此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例全部为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内科门诊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象、胸片等辅助检查进行明确诊断,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55岁,平均(29.40±7.26)岁;病程 3~16 周,平均(5.71±4.38)周。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4岁,平均(30.07±6.24)岁;病程 3~15 周,平均(5.71±4.12)周。 两组患者病程为 7~14 d者10例,15~29 d者12例,30~59 d者20例,60 d以上18例,全部病例此次发病后均使用抗生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制定: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持续时间超过3周,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及X线胸片无异常;有抗生素治疗史,并同时给予止咳祛痰药无效。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标准制定:以感冒后咳嗽风寒夹湿型为观察证型,临床表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或痰多,色白而清稀,遇冷加重,夜间咳重,咽痒,食少纳呆,小便清长,舌红苔厚白,脉浮或紧。
1.3.1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且年龄18~60岁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②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或合并其他较严重疾病患者;③平时有鼻后滴或反酸等症状;④近1个月内服用氯沙坦等ACEI类药物;⑤发热,体温超过37.3℃;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 4×109/L,胸片提示感染征象;⑦哺乳期、妊娠期及即将准备妊娠的妇女;⑧患者早期未使用抗生素者;⑨精神病或其他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治疗组予加味参苏饮,处方如下:紫苏叶10 g、粉葛根 15 g、前胡 12 g、制半夏 10 g、桔梗 10 g、川贝母10 g、广陈皮 10 g、炒枳壳 10 g、党参 10 g、木香 10 g、炙甘草6 g、生姜10 g、白茯苓20 g;将上药加水800 mL,浸泡 1 h,武火煎沸,文火煮 20 min,取汁 200 mL,二煎加水 500 mL,取汁200 mL,两煎混合,每日 1剂,分早晚2次温服。加减法:纳差者,加砂仁6 g,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 g;入睡困难者,加夜交藤20 g、炒酸枣仁20 g;心悸心烦者,加煅龙齿20 g、珍珠母20 g、莲子芯10 g;汗出重者,加浮小麦20 g。
对照组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 (葵花药业集团(冀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93039)口服,10 mL,3次/d。饮食宜忌: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避风寒,戒烟酒、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及肥甘厚腻之品。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周后统计疗效。
包括一般体检项目,如胸部体格检查,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1周内咳嗽消失,短期内未复发者;有效:服药后咳嗽减轻;无效:咳嗽无改善而改用他药治疗者。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愈 24例,有效5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有2例出现恶心、轻度胃脘部胀满不适症状;对照组有4例出现乏力、思睡不适症状,但两组均未影响疗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感冒后咳嗽是指患感冒好转后咳嗽久而不愈者,虽然急性期症状消失,但咳嗽迁延不愈,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4],多表现为咳嗽,可伴有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以持续3周,甚至更长时间;胸片检查无异常,多属亚急性咳嗽范畴。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冬春多见,多见于老年人或小儿、以及体虚久病之人,每致迁延反复,门诊尤为多见,约占门诊患者的十分之二三,症状虽不危重但常久咳不止,影响休息工作,患者苦不堪言,临床辨治颇为棘手。在国内外慢性咳嗽病因分布研究中,单病因所占比例从5%~13%不等[5]。而且随着气候变迁,大气污染加重,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感染后病原体导致的变应性炎症、气道上皮损伤、气道神经末梢暴露及其导致的气道高反应等有关。一般认为是由病毒感染后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性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所致[4]。但总体来说,感冒后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上抗生素治疗多无效,学者王剑梅[6]将患者分为三组进行研究,A组患者口服酮替酚和氨茶碱;B组患者口服酮替酚、氨茶碱及抗生素;C组患者仅口服抗生素。结果显示A组与B组疗效相似,而C组与A组和B组比较,患者的咳嗽症状无改善,研究提示感冒后的咳嗽细菌所致可能性小,抗菌药物效果不佳。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呼吸道界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调节气道浆液和黏液的分泌,并促进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摆动,增强其运载功能,使痰液容易排出,因此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咳功能,适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刘力群等[7]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总有效率为90%,其中镇咳、祛痰有效率为90%,啰音消失有效率为90%。故本研究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作为对照,进行研究。
中医药治疗感冒后咳嗽在改善咳嗽、咳痰症状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初期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后风寒之邪侵袭,入里化热,医予或自服抗生素,其具有甘寒或苦寒清热之功,且患者多不能遵医嘱停用抗生素、或自服过多;或迭进清热解毒中药制剂,风热去,内寒生,脾胃阳气受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不足,受纳与运化水谷功能受损,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易于反复感邪;另一方面,肺为脾之子,土生金,肺虚日久,子盗母气,母病及子,脾气亦虚生湿,加重病情,《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之意也。李东垣《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总之,本病初期多为肺气内伤,后期甘寒或苦寒重剂致使脾胃功能损伤,寒盛则伤阳,升清降浊失司,水气积聚、湿邪内生,上逆于肺,肺失宣降而作咳,正虚邪恋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学者朱鸣琴[8]研究认为患者就诊时均已用止咳化痰药物及抗生素治疗过,虽感冒表证已解,但风邪未尽,肺气宣降失司,故咳嗽迁延不愈。关秋红等[9]认为:调补失宜是感冒后咳嗽常见病因,病机为过补或饮食失宜,内伤脾胃,水湿内停,上贮于肺,肺气肃降不利而咳。张晓云教授认为外感咳嗽大都因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肺气失宣所致,因此确立益气解表,宣肺止咳的治疗大法,在诸多方药中,独崇参苏饮[10]。
本研究认为感冒后咳嗽辩证属于中医咳嗽范畴,为风寒夹湿型。治疗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立法以疏风散寒驱邪,健脾宣肺止咳,治以肺、脾、胃为主,侧重于调理脾胃,处方予参苏饮加川贝母。其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方中紫苏叶、粉葛根驱风透邪散寒。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以紫苏叶、粉葛根散之。《古今名医方论》:“柯琴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川贝母、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肺气不利,上逆而咳,故择广陈皮、枳壳理肺气,宽胸,兼化痰。损其肺者益其气也,党参益气,扶正祛邪。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添参以补之。白茯苓配合制半夏、陈皮,运脾升清降浊,健运中州,渗湿消痰。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桔、二陈以清之,木香行气,醒脾畅中。炙甘草补气安中,兼止咳,调和诸药。全方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清肺化痰兼有润肺之功,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贝母碱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半夏、陈皮、桔梗行气健脾,燥湿化痰,宣肺止咳,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陈皮素能舒张支气管起平喘作用[11],参苏饮具有解热、止咳、祛痰、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12]。通过本研究提示,加味参苏饮对感冒后咳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738-74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2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94.
[5]Kruger D,Stierle U,Hermann G,et al.Exercise-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isolated coronary arteryectasias and aneurvsns (dilated coronopathy)[J].J Arn Coll Canliol,1999,34(1):1461-1470.
[6]王剑梅.酮替酚联合氨茶碱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21-1422.
[7]刘力群,逄春华,于海瑞,等.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临床研究总结[J].黑龙江医药,2012,2(25):275-277.
[8]朱鸣琴.润肺止咳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58例[J].国医论坛,2013,1(28):29.
[9]关秋红,武维屏.感冒后慢性迁延性咳嗽证治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49-850.
[10]苏玉杰,郭留学,时文远.张晓云教授运用参苏饮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3,5(19):31-32.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60.
[12]魏云,唐映红,刘礼意,等.参苏颗粒剂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3):7-9.